(資料圖)
湖心壩客家群樓在哪里?
湖心壩客家群樓位于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始建于明朝正統年間,有著55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共有59座圍樓,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著歷史原貌,長安圍、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心壩客家群樓至今保存著明、清時期建造的古代客家圍樓59座。景區以古圍樓為主題,活化古村文化、展示傳統習俗,集古建筑、客家文化、民俗節慶、科普研學、田園觀光于一體。
湖心壩客家群樓有什么景色?
目前,湖心壩客家群樓大部分保存完好,以“修本樓”為例,由于該樓設計為正四方形,俗稱“四方樓”,采用傳統的桐油,糯米漿、豆漿混合石灰砂漿為磚石粘合料砌結,拐角則采用鐵筋與條石相對固定,大門采用堅實橫條木與包鐵皮厚實木板分多重設防,內置觀察和射擊暗孔,對大門實行交叉火力控制,門頂設注水孔道,具有防賊劫、防火攻之功能。為便于指揮、觀察和人員、裝備的調度,頂層采用條石延伸出梁結構,條石上鋪設厚實木板,旁起護攔,形成別致的“天街”,圍繞樓座可四面行走。另外,石龍頭有隆旺、隆望、隆興,下沈還有紫東樓等圍樓也頗具特色。
湖心壩地勢低洼,地下水異常豐富,該地區地表上處處可穿孔得水,形形色色的古井比比皆是,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井文化成為一大奇觀。湖心壩客家群樓,普遍按照坐西北朝東南的傳統地理建筑方位,陽光投身充足,對接受天之靈氣,特別是對低洼地域能起到蒸騰潮濕而產生的霉氣的克制作用。“長安圍”是南方客家圍樓的一個縮影,圍樓正前方往往都有一口池塘,流水中藏。古人認為,海納百川,祠前有水,預兆族人能聚攏八方財富。客家人的水為財說,用今天的科學發展觀分析,陽光、空氣和水何嘗不是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