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正式發布,數據顯示,當前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預計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2017-202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4%。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盡管國內機器人增長迅速,但在高端化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向上游突破,已成為未來發展重點。
市場潛力巨大
從國內市場來看,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三大領域潛力巨大。
分領域來看,工業機器人近五年市場規模始終保持增長態勢,2022年其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將達到87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將超過110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2022年規模達到65億美元。到2024年,隨著新興場景的進一步拓展,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100億美元;2017年以來,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長率達到30.7%。預計2022年,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22億美元,到2024年,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34億美元。
有關專家指出,盡管國內市場廣闊,機器人相關產業鏈較為完整,但在高端化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機器人企業在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器、伺服器、控制系統等領域基礎很薄弱,這也導致中國是機器人消費第一大國,卻并非機器人生產第一大國,盡管在機器產業鏈中低端領域形成了龐大規模,但科技附加值偏低。
梁振鵬稱,在此背景下,部分國內企業需依靠收購國外公司促成技術升級、轉型,例如美的收購德國庫卡,與收購相比,自主研發投資周期長,回報顯現慢,不可否認,高科技產業往往伴有高壁壘。
探索破局之道
不過業內專家也表示,此次《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的發布,既展現了國內機器人行業的科技進步,也昭示著未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破局之道。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國內廠商攻克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趨勢逐漸顯現。此外,伴隨著機器視覺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機器人對于復雜外界環境的感知能力大幅提升,處理實際問題的自主性、穩定性、可靠性大幅提高。機器視覺大幅提高了工業生產中的柔性和自動化程度,在測量、引導、檢測等場景中顯現出其應用價值。
相比工業機器人需要攻克技術難關,服務型機器人依托國內不斷完善的5G基礎設施,發展會更加順遂,例如在物流服務中,機器人需要完成識別、拆垛等工序;在醫療領域中,機器人將承擔遠程醫療任務,這都需要5G提供更加精準、低延時的服務。
相比以上兩種,特種機器人主要應用于一些特殊領域,如煤礦、深海、極地作業。煤礦作業方面,國內主導的機器人項目可實現掘進、支護、錨固并行作業的無人化操作,掘支總效率提高約25倍以上。在深海作業方面,國內部分機器人已具備水底行走、懸浮機動、精準導航定位等技術,抗水流能力強,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進行人工無法完成的海底光纜、電纜、管道等鋪設作業。
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盡管國內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但預計對于C端的影響不會太明顯,因為目前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思路,還是在工業流程中代替人力,一方面是節約成本,另一方面能夠實現更加精準、穩定的控制。
梁振鵬則認為,盡管機器人走入居民生活尚無明顯跡象,但諸如液晶面板等產品已大范圍實現機器人生產,隨著機器人進一步普及,消費者或將感受到部分終端產品價格的下降。(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