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的野心不止于防曬產品。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fā)現(xiàn),蕉下在一些社交平臺銷售干發(fā)帽、潔面巾、內衣配飾等高使用頻次日用產品。在蕉下招股書中,這些包含日化品的非防曬類產品,其貢獻利潤的能力不容忽視,收入貢獻率呈逐漸上升態(tài)勢。在行業(yè)人眼中,蕉下產品的大賣,與大手筆的營銷脫不開干系。招股書顯示,2021年蕉下廣告及營銷開支占收入的比重達24.4%,較2019年增加了約15個百分點。分析指出,蕉下營銷投入過重并不利于企業(yè)長久發(fā)展,應在品牌的研發(fā)上加重投入,做好質量把關才能夠長久維系消費者。
擴充日化產品
做防曬傘具起家的蕉下,將目光放在了低價位、多受眾的日用產品上。北京商報記者在抖音平臺的“蕉下家居用品旗艦店”直播中看到,該直播間銷售的商品并非大眾認知度更高的膠囊傘和防曬衣,而是主要售賣干發(fā)帽、潔面巾這2款產品。
從價格方面來看,干發(fā)帽和潔面巾的售價分別為29.9元、9.9元,遠低于蕉下其他商品。北京商報記者對比發(fā)現(xiàn),在蕉下淘寶的官方旗艦店,39元的襪子就是最便宜的單品,市面上熱賣的防曬傘售價均會超過150元。經此對比可見,價格更低的干發(fā)帽和潔面巾,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蕉下低單價的產品線。
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還發(fā)現(xiàn),蕉下在售商品還包括內衣、配飾等品類。截至目前,淘寶平臺的“蕉下官方旗艦店”商品品類涉及防曬衣、防曬帽、傘具、口罩面罩、袖套手套等在內的11個大類產品,暫未覆蓋日化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從內部人士處獲悉,蕉下針對不同品類開設的銷售渠道也會不同,例如“家居旗艦店”“運動戶外旗艦店”“奧萊旗艦店”等均獨立運營。蕉下官方對于產品類型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從公司層面的劃分領域來看,目前蕉下官方渠道包括官方自營及經銷商渠道,主營商品包括傘、服飾、鞋、帽、內物、配飾六大品類及其他日化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蕉下拓展品類時,代工廠是重要的幫手。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蕉下生產鏈條是由166家合約制造商組成,通常合約期為一年。這意味著,蕉下大多數(shù)產品是由此類制造商提供,即“代工廠生產模式”。對此,蕉下在招股書中表示,與合約制造商合作,能夠讓蕉下靈活管理供應鏈,優(yōu)化運營。
要客研究院院長、奢侈品專家周婷認為,代工廠的生產模式是企業(yè)發(fā)展常態(tài),但做好代工廠品控的把握則是委托方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企業(yè)能否長久發(fā)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非主營單品更有增長空間?
蕉下擴展日用品或是看上了此類產品高使用頻次、高利潤空間的特質。北京商報記者從生產干發(fā)帽的紡織工廠處了解到,工廠生產的干發(fā)帽在出廠時的價格多在3-6元之間。該工廠的銷售人員解釋稱:“雙層5.3元的干發(fā)帽,質量就非常好了。”按此標準,意味著售價29.9的蕉下干發(fā)帽利潤可約達400%至900%。再以洗臉巾為例,蕉下一包棉質40抽的洗臉巾售價9.9元,工廠一包50抽的洗臉巾定價約3-5元。
當然,與蕉下干發(fā)帽的科技賣點相比,或許是紡織工廠生產干發(fā)帽的材質和功能過于普通,價格才能更低。同蕉下的膠囊傘、防曬服的宣傳一樣,蕉下對干發(fā)帽的解釋也加入了科技元素。例如,蕉下強調干發(fā)帽能“抑菌”“吸水”和“A類嬰兒級安全認證”,其中產品詳情頁介紹“吸水”可達到2.6秒速干。
盡管像干發(fā)帽、洗臉巾這些產品并非是蕉下主打防曬的明星單品,但似乎又是必推的產品,因其能為蕉下帶來可觀的收益。根據招股書內容顯示,蕉下非防曬產品的營收收入從2019年的0.02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96億元,收入貢獻率也從0.7%增至20.6%。可見,非主營業(yè)務的品類對蕉下業(yè)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反觀蕉下主營的傘具,其在蕉下的權重似乎逐漸被新增品類稀釋。根據今年4月蕉下遞交的招股書內容顯示,從2019年至2021年,傘具營業(yè)收入從3.35億元上漲到5.01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已經從86.9%降低至20.8%。同時,蕉下的服裝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0.8%上升至2021年的29.5%,與同期的傘具基本持平。2021年時,蕉下總收入的剩余份額則被帽子、鞋履、墨鏡等其他配飾和產品瓜分。
同樣,越來越多的品牌入局防曬衣比拼,在一定程度上或對蕉下造成了分流和競爭壓力。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對比同類品牌淘寶旗艦店內的相似款式發(fā)現(xiàn),蕉下最火的短款防曬衣官方售價189元,銷量3萬多件;優(yōu)衣庫同類短款防曬衣售價129元,銷量1萬件左右;覓橘售價179元,銷量也超過了3萬件;ohsunny售價164元,銷量近2萬件等。綜合來看,蕉下的防曬衣品類不再一枝獨秀。
針對業(yè)績變化的原因和未來規(guī)劃內容,蕉下方面截至發(fā)稿暫未回復。
對于其未來發(fā)展,奢侈品時尚領域專家張培英認為,蕉下不僅要在產品線上做出延伸,還要在產品領域不斷擴張。這樣才能覆蓋更多的消費者需求和占領市場份額,在穩(wěn)定的客源基礎上精細賽道產品。
難以抗衡營銷支出
在談及品牌是否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時,張培英指出,“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縮減營銷渠道的開支才是蕉下目前發(fā)展的重點”。
根據蕉下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研發(fā)支出分別為0.19億元、0.36億元和0.71億元,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5.2%、4.5%及3%,研發(fā)支出占比逐年降低。相同時間段,廣告和營銷開支從0.37億元上漲至5.86億元,占總收入的24.4%;電商平臺服務費也從0.28億元上漲至2.27億元,遠超研發(fā)開支。
對此,張培英認為,對于主打科技的公司,研發(fā)占比應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像蕉下這樣的新型的品牌,更需要做多維度、多系列的產品,但為了打開知名度,獲取來自消費者的認知,達到高黏性、高忠誠度的發(fā)展模式,營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蕉下未來還應該在研發(fā)和營銷上達到一個平衡。
類似這樣“頭輕腳重”的發(fā)展模式還有完美日記、小奧汀的母公司逸仙電商。憑借著持續(xù)打造爆款、投放KOL等重營銷手段,擁有完美日記的逸仙電商不再“完美”。根據財報顯示,從2018年至2021年,逸仙電商營銷及推廣費用分別為3.09億元、12.51億元、34.12億元和40.05億元。在此期間,該集團的歸母凈利潤僅在2019年實現(xiàn)短暫盈利,其余年份均為虧損,其中,2018年虧損0.4億元,2019年盈利0.75億元,2020年虧損26.88億元,2021年歸母凈利潤虧損15.41億元。
張培英指出,重金營銷的確可以讓品牌在短期內快速傳播,但不能保證長久火爆。面對消費市場變化迅速,產品多元化,經得住考驗的品牌依舊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品牌想要維持更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把重心放在研發(fā)核心產品和剛需產品上,加強與同類品牌的差異化競爭。(北京商報記者 劉卓瀾 實習記者 王思琦)
- 蕉下在一些社交平臺銷售高使用頻次日用產品 擴充日化產品
- 新產品首進京 中海地產旗下商業(yè)新項目即將落戶亦莊
- 翠微股份發(fā)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 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2.46%
- 新華百貨發(fā)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 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23%
- 國美零售停牌一個月剝離虧損資產 或為長期發(fā)展補充“彈藥”
- 百盛發(fā)布中期業(yè)績 報告期內百盛收益較去年同期下降19.8%
- 小業(yè)態(tài)再冒頭 首航超市旗下小店第三家門店正式營業(yè)
- 北京鼓勵商貿流通企業(yè)在農村地區(qū)設點布局 提升村級便民商業(yè)網點供給水平
- 香港置地宣布以5.7億元競得蘇州金雞湖核心位置兩個相連地塊
- 北京餐飲消費券發(fā)放平臺越來越多 持續(xù)有效助推線上消費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