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銀行業危機,美股散戶投資者仍抄底銀行股

作者:后歆桐 

盡管美國銀行業危機還在持續,市場對銀行業乃至美國經濟前景仍存疑慮,但美股散戶投資者一季度卻仍在持續抄底遭受重創的銀行股,將資金注入美國銀行等權重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萬達研究公司(Vand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銀行股的凈買入額飆升至7.69億美元,甚至超越了Netflix Inc.和Rivian Automotive Inc.等散戶概念股同期的買入額。萬達研究公司稱,在此期間,散戶投資者甚至購買了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國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超過2億美元的股票。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的每周調查顯示,備受關注的牛市-熊市套利(bull-bear spread)指標顯示,大多數美股散戶投資者仍然大多看跌股市。盡管如此,社交交易和投資平臺e投睿(eToroe)調查的大多數散戶投資者表示,他們在美股上的配置金額與在溫和的市場環境中的配置金額相同或更多,大約90%的人還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個月繼續購買美股。

e投睿的全球市場策略師Ben Laidl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近期銀行股下跌中抄底能是一個很好的長期策略。即使是那些抄底瑞信的散戶投資者,最終也可能會獲利,因為他們在瑞銀收購瑞信后,他們目前相當于獲得了瑞銀的股份。”

e投睿的季度數據也顯示,盡管銀行股大幅下跌,但該平臺的散戶投資者客戶還是搶購了瑞信、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美國銀行的股票。2023年前三個月,持有瑞信股票的用戶數量激增242%,投資美國銀行和法巴銀行的用戶數量也分別躍升38%和36%。

當然,這些散戶投資者還需要持股一段時間才可能獲利,因為大部分增持都是在銀行股暴跌期間的抄底行為,且屬于抄底抄在半山腰上。例如,根據萬達研究公司的數據,第一共和國銀行在3月17日的凈流入量最大,但當日,其股價收跌35%至約23美元。而該股目前的交易價格更是跌至不到14美元。同樣,在散戶投資者于3月連續三天凈購買瑞信在美國上市的股票,而當時,瑞信的市值是本周四收盤價的兩倍多。

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本周二警告稱,雖然當前的銀行業危機與2008年不同,但“尚未結束”,且后果也可能持續數年。

不過,與散戶投資者增持、抄底銀行股不同,e投睿的數據顯示,航空公司和汽車制造商是e投睿用戶拋售最多的兩個行業。平臺上的散戶投資者拋售了美聯航(、勞斯萊斯和德國漢莎航空等公司股票。而特斯拉、亞馬遜和蘋果、仍穩居該平臺散戶投資者客戶中持股最多的前三位,今年迄今的漲幅分別為56%、24%和28%。

而與散戶投資者不同,大型機構投資者始終不愿追漲第一季度的美股反彈行情,許多機構投資者一直保持防御性策略。美國銀行援引EPFR global的數據稱,機構投資者更偏向于將資金存放在能確保收益的工具中,上周,他們從全球股票基金中提取了52億美元。同期,600億美元的現金涌入了貨幣市場基金。

巴克萊的歐洲股票策略主管Emmanuel Cau表示:“目前市場的信心弱,交易量低,機構投資者似乎處于觀望狀態。一季度的反彈更多受到空頭回補驅動,并非基于基本面的投資組合重新配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