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背景之下,我國新能源結構正在逐步完善中,氫能源也被納入到國家能源戰略體系。氫能相關的市場化運用、技術迭代以及企業的發展模式備受關注。

3月28日,蘇州希倍優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希倍優氫能”)總經理李留罐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預計2年以后氫能源能夠實現商業化,制氫設備的研發速度正在加快,同時,隨著制氫產業上游的光伏電價也在下降,整個制氫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未來將不光是堿性電解水制氫的“天下”,但是堿水電解水制氫將擁有最大的規模,制氫成本最低,維護成本也最低。氫能源企業并不是一味要求“大”,小型企業則可以發揮小而專的優勢,可以專心地做研發,保證研發人員的穩定性,以及研發的持續性。呼吁建立行業標準來規范市場。

2年將實現商業化?


(資料圖)

氫能源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業內認為氫能將成為未來儲能的新方式。李留罐指出:“隨著風光電產能的擴張,在風光資源好的地區,風電、光電的銷售市場相對狹窄,產能出現消化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向其提供氫的解決方案。”

據悉,氫能源在部分國家被稱為“新石油”,氫能的儲能方式正在走向世界。李留罐表示,希倍優氫能也十分關注國際市場的開拓。“中東、非洲、拉美等部分區域沒有工業和產業,但是風光資源非常豐富,如果氫能產業鏈打通,氫能作為商品進行銷售的話,一定會得到大力支持和發展,去給歐洲,乃至全世界供應氫能”。

我國氫能商業化似乎已經觸手可及。據中國氫能聯盟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全球主要國家在營加氫站數量達到 727 座,我國累計建成加氫站 358 座,其中在營 245 座,加氫站數量全球第一。公開消息顯示,上海預計到2025年建設70座左右。北京將在2023年前,建成并投運37座加氫站;2025年前,將建成并投運加氫站74座。

不過,李留罐認為,目前氫能主要運用為化工原料,還沒作為能源廣泛制造和運用,灰氫的占比仍然高達95%-96%,清潔的綠氫占比非常之低。加氫站的設定,對氫能行業的影響相對較小,僅加氫制氫一體站才能對行業有一定的利好,但是實現大規模制氫仍然具有困難。

“目前,制氫的成本還非常高,價格上無法與傳統化石能源進行競爭,市場推廣受阻。價格將決定氫能產業的發展。而未來氫能源的裝機飽和之后,即便不依賴國家補貼,我們的設備所制的氫能源也能夠和化石能源之間進行競爭,給企業帶來商業投資收益。”李留罐向記者介紹。

李留罐指出,除了成本上的問題,氫能的商業化還有運輸、儲存等多方面的問題仍待解決。“氫能等新能源的目前具有不穩定性,要實現大規模的制氫,需要鋪設專門穩定的管網用以能源傳輸。現在全國基本上都是就地制氫、消納,氫能產業整體尚處于一種示范性的應用場景,并未進行長距離地運輸。”李留罐分析指出。

雖然困難重重,氫能產業發展還是未來可期。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推測,2050年氫能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約占該領域用能比例19%,燃料電池車產量達到520萬輛/年。

對于氫能的商業化,李留罐也持有非常樂觀的態度,“預計2年以后氫能源能夠實現商業化,因為制氫設備的研發速度正在加快,同時,隨著制氫產業上游的光伏電價也在下降,整個制氫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李留罐預計,國家正在強調氫的能源屬性,未來綠氫在制氫中的占比將達到80%。長期看來,煤炭將會演變為一種“兜底”性質的能源,氫能在整體能源結構中占比將會達到20%。

鐘情“小而專”,呼吁建立行業準則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能源企業紛紛涌入氫能源賽道,其中不乏陽光電源、隆基綠能、中石油、中石化等頭部企業。對此,李留罐稱:“幾乎所有的在光伏和風電有投入的企業都在做氫能源,因為對他們來說產業鏈是可以打通的。未來只有兩種企業能夠活下來,一種是規模足夠大的企業,具備規模優勢,另外一種是位于行業最頂端的企業,具備足夠的研發能力,希倍優氫能就是要做就做行業最尖端的內容。”

據悉,氫能源的技術門檻是非常之高,無論是制氫成本的降低,還是氫能的運輸、儲存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依靠科技水平的提升。“制氫裝備制造在全球范圍正在從低端走向中端。相比于國際水平,中國氫能設備的工程設計和制造能力較強,但是在核心材料上擁有短板,需要加強研發。不過差距并算不太大,最多5-10年差距,仍然屬于在同一起跑線上。”李留罐分析指出。

“如果制氫設備的能耗能夠降低2%,那么相關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力都將會大大提升。該行業目前屬于是技術集中型企業,而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對于研發的投入需求非常大。”對于企業的發展模式,李留罐認為,氫能源市場并不是一味要求“大”。大企業具備一定的人才、資金優勢,對于小型企業而言,可以發揮小而專的優勢,早起步,專心地做研發。特別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能靜下心來做研發,保證研發人員的穩定性,以及研發的持續性至關重要。

“目前希倍優氫能每年的研發投入金額保持在6000-7000萬元的水平”。李留罐指出,希倍優氫能最核心優勢在于其較強的研發能力。能夠不斷地給客戶提供穩定安全并且低能耗的設備,以提高客戶的收益率,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希倍優氫能目前擁有一支穩定的團隊、最頂級的研發技術人員,專業做堿性設備,不求大,只求專,核心理念是做最有效率的電解水制氫設備公司”。

據悉,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堿性電解水、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和固體氧化物電解水三類。其中,堿性電解水制氫是現階段我國發展最成熟的電解制氫技術。堿性電解水制氫也是希倍優氫能選擇的賽道。對于未來電解水制氫市場結構,李留罐分析指出,未來將不僅僅是堿性電解水制氫的“天下”,PEM等不同的制氫手段將會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得到運用。但是最大規模的將是堿性電解水制氫,制氫成本最低,維護成本也是最低。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大小企業紛紛涌入的情況下,歐盟等地加強了氫能的綠色認證,其中2月13日,歐盟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要求的兩項授權法案,并提出了詳細的規則來定義歐盟可再生氫的構成。

“我們正在經歷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我們有機會把氫能行業做的和光伏一樣強大,不過就怕一開始把路走壞了。現在大家一哄而上,但是什么都沒有,缺乏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約束,部分品質低劣的產品流出去將不利于整個制氫行業的發展。我們也在呼吁國家建立氫能行業的準入門檻,并期待將制氫設備納入特種行業進行規范,避免同質化的無序競爭。”李留罐感嘆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