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雖然現在才 3 月份。但香玉心中,已經預定好了年度最佳。那就是日劇《重啟人生》。熱度、評分不降反漲,不僅因為它的高質量,更因為它戳中了大眾的情緒點

其中有一個情節讓香玉感觸很深。女主角和女性好友們,在成年后約定「不婚不育,抱團養老」。為這一愿望,女主不惜一次次重啟人生,拼上幾輩子的運氣和努力。不少觀眾都認為,劇中的友情之所以這么純粹美好,都是因為她們沒有按部就班地戀愛、結婚、生育。現實中,也的確有很多年輕人已經做出了這樣的人生選擇。這一現象值得深思。面對生育、養老問題,年輕人的態度為何變得越來越激進?一部新出的電影,榮獲有「西班牙奧斯卡」之稱的戈雅獎 11 項提名,最佳女主角等 3 項大獎。它為我們相當直觀地闡明了原因——別被這溫情的片名騙了。這是一部讓人頻頻皺眉的電影。即使,這本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故事。一個普通的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兒。新手媽媽阿瑪亞,剛從醫院回到家。小女兒的呱呱墜地,讓她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切失去了正常的節奏,她無時無刻不陷于焦灼中。給女兒喂母乳這一最平常的小事,都讓她脹痛難耐、淚流不止。盡管一家人都圍在她身邊,每個人都如此有耐心。但產后抑郁和傷口的痛楚,依然讓她筋疲力竭。無法離手的孩子,讓她不得不隨時保持警醒。尤其是孩子睡著后,平時最簡單的行為都得屏氣凝神、一再小心。夜里,所有人都睡了,只剩她還抱著孩子不敢輕舉妄動。她感到口渴難耐,不得已踢醒昏睡的丈夫,讓他幫忙看看孩子。果然,剛一脫手,孩子馬上哇哇大哭。阿瑪亞手里的水杯都還沒來得及放下,孩子的哭聲已經吵醒了全家人。喂奶、哄睡、安撫哭聲。只是這幾件小事,卻讓她耗盡全力,瀕臨崩潰。屋漏偏逢連夜雨,丈夫又接到難以推辭的工作,必須離家三周。這讓阿瑪亞大為惱火,嘲諷他之前對自己做出的承諾。「你說過,我不必為了生孩子而放棄任何東西,生活不會改變。你這個撒謊的混蛋。」但除了生氣咒罵,她什么也做不了。夫妻倆想過托育,但又顧慮高昂的價錢。他們并不富裕,家里小到沒有多余的空間給父母住,只能在沙發上湊合。所以產后,父母在阿瑪亞的家里只待了一天,就離開了。想到這里,阿瑪亞也無法安心做全職媽媽。即使只剩她一人,她還是試著趁孩子睡覺時做點簡單的工作。但孩子畢竟太小。一次,因為急著接電話,她將孩子暫時擱在沙發上。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孩子居然摔到了地上。她手忙腳亂地將孩子抱往醫院,自責不已。雖然檢查后得知并沒有大礙,但她依然感到十分后怕,眼睛再也不敢離開孩子半分鐘。母親打來電話關切。她話沒出口,就忍不住痛哭流涕。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求助父母可能是紓解育兒壓力的主要也是唯一的途徑。阿瑪亞被接到父母家后,才終于有了喘息的余地。父母能在生活上給她實打實的幫助。有父親陪孩子玩,照看孩子的安危。有母親照料飲食起居,幫忙哄孩子 。阿瑪亞終于可以放下心來,從容地吃飯、休息。精神上更是得到不少撫慰。她一直為孩子被摔的事愧疚不已。母親用自己的經歷寬慰她,告訴她這是新手媽媽都會遇到的事。她漸漸放松下來,不再一味自責。有了余力陪母親出門采購。甚至重新開始考慮工作的事,并樂觀地以為可以盡快開始賺錢。但,將育兒責任讓渡給上一輩,有一個必要前提,即父母身體健康。不巧的是,偏偏在這個時候,母親病倒了。病情比想象中嚴重,被醫院告知時日不多。阿瑪亞再一次崩潰。她不得不推著嬰兒車往來于醫院和家。這時,不僅要同時照顧嬰兒和母親。還要兼顧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父親。丈夫聞訊回家幫忙,但因為缺乏看護經驗,沖奶粉都手法生疏。母親無奈拖著病體在廚房幫忙。直到生命垂危時,還在教阿瑪亞如何給鳳尾魚去刺,如何照料家人、處理后事。勢單力薄的阿瑪亞,本就深陷育兒困境。父母的贍養問題提前降臨后,她更被徹底擊潰。二者的強烈沖突也將影片推至高潮。但,阿瑪亞面對雙重困境,卻不再像之前那些脆弱、無助。反而徹底進化為一個強悍、勇猛的家庭主婦。她不再無緣無故落淚,為一點小事陷入挫敗。她能同時替母親喂藥,安撫孩子入睡,沉著地操辦各種家務。在外她也一改往日的軟弱,會從惡犬口中奪孩子的玩具,兇巴巴地教育主人。顯然,失去依靠后,她被迫一夜長大。可值得注意的是,在阿瑪亞發生轉變的節點上,有一個情節饒有興味。父親為了哄重病的母親開心 ,播放了自己制作的家庭影像。內容是兩段相隔幾十年的育兒視頻。一段是母親剛生下阿瑪亞后,一家人圍著阿瑪亞團團轉,給她洗澡、逗她玩。另一段是不久前阿瑪亞剛生下孩子后,也是一家人手忙腳亂地照顧孩子。畫面溫情、美好,新生兒降臨的喜悅籠罩了一切。這一幕如一個隱喻,讓我們看清女性的形象和身份如何被修改、重構,母職如何以愛之名被內化于心。兩個母親反復看了幾遍視頻,她們都浸濕了雙眼。所有疲憊和焦灼被那些畫面沖刷干凈,只剩下身為母親的喜悅、滿足和自豪。尤其是母親看著視頻中的嬰兒已經出落成眼前這個大姑娘時,她感懷萬分。她問女兒,你記得年輕時作為母親的我嗎,記得些什么?阿瑪亞稱贊母親,「你總是把我照顧得很好。」母親接受了女兒的稱贊,頗為得意。女兒也暗自以母親為榜樣,不再整日發牢騷,而是以理所應當的態度背負起生活的重擔。這時會發現,女兒與母親的形象呈現出一種清晰的鏡像關系。阿瑪亞所經歷的一切,不過是母親過去經歷的重復上演。母乳喂養的痛苦,對孩子照顧不周的自責。忍讓男人,放棄工作,在想象中完成更美好的生活。這一切讓母女倆惺惺相惜,比從前感情更深。而這,又透著一種可怖的宿命感,讓我們看到一種悲慘生活的輪回。母職的深入人心讓她們無力去打破這種輪回。母親即使深知阿瑪亞的痛苦,她依然不斷勸說阿瑪亞接受這樣的人生。阿瑪亞和丈夫吵架,母親倒替女婿說話,說他作為一個男人已經做得很好了。阿瑪亞為放棄工作而不甘,母親卻說,沒有過上的生活總是完美的。「你不得不在自己被給定的人生中活下去,親愛的。」更可悲的是,母親一輩子都在抱怨丈夫的無能,晚年厭惡為他做飯、收拾一切,為此不止一次地大發脾氣,亂砸東西。但在臨終前,她又事無巨細地將這些事交代給女兒。她叮囑阿瑪亞替她照顧好父親,說他不會做飯,吃東西從來不看保質期。這時,丈夫、父親的家庭責任徹底被抹去,無人再去追究 。母親死后,阿瑪亞穿上了母親的衣服,也接過了母親操勞一生的命運。只有在幾個一閃而過的鏡頭中,才能看到脫去「妻子」「母親」身份后兩個女性的形象。母親離不開書,閑暇時總喜歡看書。阿瑪亞的丈夫曾問,「阿瑪亞小時候是怎樣一個女孩?」母親回答,她是最恨在廚房幫忙的那種女孩。奈何,母職的天然延續,讓我們難以為搖籃中的小女孩暢想一個美好的未來。本該溫馨的搖籃曲,卻成了哀悼女性命運的一曲悲歌。電影通過最常見的家庭變故,刻畫了一代代女性不變的困境和命運。除了傳統觀念、代際和性別問題外,還涉及了階級差異的問題。但也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說,于女性而言,資本主義和父權制本質上是殊途同歸的。父權制家庭中,所謂的愛和奉獻將女人推上圣母的祭壇。在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同樣將女性推向被剝削的最底層。片中,阿瑪亞遇到其他新手媽媽,得知他們會請保育員照料孩子。母親臨走前也告訴阿瑪亞,替丈夫請一個女保姆,照顧他一日三餐,強調「他需要一個女人」。在這些話語背后,依然是無數和阿瑪亞一樣在家務中打轉,失去自我的女性。可以說,這部影片描繪了當代年輕人的噩夢。被繁重的家務拖垮的生活想象背面,是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集體缺位。之前全網瘋轉一個熱帖,家里不熟的男人成了心照不宣的家庭恐怖故事。「男童進女廁」的爭議愈演愈烈時,有人問「孩子的爸爸呢?」脫口秀演員也調侃過,「因為話少、懶得動,小時候玩過家家都演爸爸。」《重啟人生》中,女主不論回到過去多少次,在青春期時都難忍對父親的厭惡。由此,不難理解「不婚不育,抱團養老」的設想。正是在現實中,很多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母親在婚姻中的苦役,預想到自己會走上同樣的道路。又有工作壓力的增大,贍養父母的壓力也迫近。找不到打破惡性循環的方式,對伴侶也難以絕對信任,不婚不育自然就成了最后的選擇。只是,與其說她們選擇遠離婚姻,倒不如說她們選擇走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選擇成為飛鳥。而不是委身于他人,自折雙翼、無處遁形。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