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時代財經APP


【資料圖】

(ID:tf-app)

作者 | 林前

3月下旬的一股寒潮,讓已入春多時的常州氣溫驟降十余度,路上行人再次裹上了羽絨服。

在距離常州市區四十多公里的金壇區產業園區內,動力電池企業們也沒了去年熱火朝天的架勢,周末的廠區人影稀少,偌大的產業園顯得有些冷清。

中創新航常州基地創新中心 | 時代財經攝

作為動力電池產銷占全國五分之一的地方,常州遇到的變局,是全國動力電池產業調整的縮影。進入2023年,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挑戰在增多: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另一方面,在電池廠產能提升、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部分電池企業拿到的新訂單無法滿足生產基地滿負荷生產要求。為此,部分企業不得不減產、降薪、裁員以自保。

近日,時代財經走訪了常州金壇區多家動力電池企業的生產基地。廠區的員工和諸多知情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在2022年,即便是周末,廠區內仍是人歇機器不停,加班是家常便飯,而現在,產線停了好幾條,產線員工上五休二、限制加班時間倒成為常態,部分頭部企業甚至在去年底便開始裁員,今年也沒有太多招人計劃。

一位二線動力電池企業工程師向時代財經感嘆道,這才不到半年光景,行業就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去年下半年其還懷揣著借行業紅利跳槽加薪的想法,現在只想著如何更好保住工作,盡量不被行業調整波及到。

電池廠不招人,廠區冷清

與鋰電企業有著諸多合作關系的勞務中介,往往能比外界更早知曉企業或行業的發展變化。

“今年(常州)電池廠情況不太好,現在(電池廠)還在裁員。”據常州市某勞務公司負責人王峰(化名)透露,他們這種勞務公司通過為企業介紹招聘求職者,獲取服務費等報酬。另有勞務公司負責人透露,每安排進去一個人,能有六七百元的報酬,前提是對方能做滿三個月或半年。

百無聊賴刷著手機的求職者們 | 時代財經攝

或受鋰電行業景氣度下降影響,相關企業人員需求急劇下滑:王峰去年此時還能一車車往鋰電廠送去“打工人”,而如今,其只能讓求職者們聚在門店內刷著手機打發時間。“要是早來一周多,我說不定還有機會把你們送進電池廠,可現在不行了,常州的鋰電廠基本上不招人了,就是放出的崗位,也多半是沒人愿意干,錢又少的活。”王峰向眾人解釋道。

在2023年之前,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幫助常州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以江蘇時代為例,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末,寧德時代全資控股子公司—江蘇時代(位于常州溧陽)有3029人繳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至2021年末,該數據增至11591人。

公開資料顯示,常州市動力電池產業發達,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多家行業龍頭匯聚于此,還擁有鋰電池電芯及配套生產企業120余家,集聚動力電池企業涵蓋上中下游31個關鍵環節(全部共32個環節),產業鏈完整度達97%、居全國首位。另據工信局數據,2022年,常州動力電池產業實現產值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超140%,連續兩年實現產業倍增;常州動力電池產銷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動力電池產業的調整之快,饒是王峰等有著多年經驗的老江湖,也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更何況身處一線的電池廠工人。

時代財經獲悉,往日最忙的時候,中創新航常州生產基地的很多工人是沒有雙休的,并非企業沒有相關制度安排,而是彼時企業訂單太多生產緊張,員工也期待著周末加班的雙倍工資。

根據多位中創新航員工透露,產線一線員工一個月不休,那底薪、績效、加班費、補貼等其他福利加起來,基本上能拿到七八千的工資。但現在,由于訂單減少,員工的加班時間有了限制,不少員工被要求上六休一甚至上五休二。一位中創新航產線員工李航(化名)告訴時代財經,他所在的生產廠房內,原本四條產線現在只開了一條,其每個月上班時間達到一定標準就會要求強制休息,“我們都是靠加班費,沒了這部分收入,一個月到手也就四五千。”

收入銳減,也讓李航的諸多同事選擇離職,李航稱,“現在收入太少,我也想走了。”另有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因訂單減少、廠區生產效益下滑,中創新航已經開啟了人員優化,“之前整個常州基地人數最多有一萬多,現在只有五千人上下。”由于人數驟減,原本飯點時期大排長龍的食堂,現在也冷清了許多,有不少空位。員工宿舍方面,部分員工反映原本6人寢室被住成了單人間。

就上述訂單減少、裁員等關鍵信息,時代財經4月3日向中創新航發去采訪,但截至發稿未有回應。

中創新航常州基地食堂下午6點左右的樣子 | 時代財經攝

產業鏈遇結構性調整,儲能與出海是出路?

常州之外,人員優化、降本增效也在部分電池企業中上演。

3月16日,有消息稱,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業務正在裁員。根據網傳億緯鋰能子公司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的文件,億緯動力制造中心將開展“人員效率化專項”行動,“人員效率優化基準人數15966人,各BU在此基準人數上,人員效率化目標32%。”

對于上述情況,一位億緯鋰能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人員優化一直都在進行著,這并非裁員,惠州基地還在持續招人,優化出來的人員可能會轉調惠州,因為那邊有兩個待建的工廠。億緯鋰能相關負責人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文件為真,“這個人員效率化目標的總體思路是提升未來人均產值。總體路徑有兩條,一是當前開始建立無人區,成熟產線壓縮下來的人給新工廠,不減人。二是按單GWH人員配置招聘新員工,控制招聘規模,達到總體控制范圍。”

3月28日,鋰電負極材料國內市占率前五的尚太科技發布《關于公司里城道基地停產的公告》稱,公司決定里城道基地自2023年3月28日起陸續停產,在停產期間,公司將妥善安置和分流員工,對相關設備設施進行改造或處置,后續將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是否恢復生產運營。

尚太科技同時表示,“里城道基地的停產實質上不僅不會對2023年整體經營業績造成重大影響,反而有利于公司緩解庫存壓力,減少支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動力電池產業鏈遭遇上述情況,一方面源于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另一方面在于去年行業已顯露出產能過剩的苗頭。

尚太科技關于公司里城道基地停產的公告 | 圖源公告截圖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69.6GWh,同期裝車量累計38.1GWh。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545.9GWh,累計同比增長148.5%,同期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6GWh, 累計同比增長90.7%,動力電池企業電池累計出口達68.1GWh。按此粗略估計,去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比裝車量(含出口)多約180GWh。

乘聯會秘書長近期公開表示,“可能2023年動力電池行業就會出現產能過剩。要謹慎地把握眼前的投資和技術的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3年中國本土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增速很可能會下降,加上動力電池企業新建產能釋放,隨之電池供應一定會過剩。

針對行業大環境的變化,有多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年內動力電池行業會出現劇烈的結構性調整,電池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在出海與儲能。

據了解,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中創新航、雄韜股份等頭部電池企業早已布局儲能業務。據高工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儲能電池相關擴產項目(部分涉及動力儲能一體化產能)已達26個,投資額合計超過3000億元,產能達820GWh。而出海方面,寧德時代、國軒高科、遠景動力、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當升科技、新宙邦、科達利等眾多鋰電產業鏈企業都在加快海外建廠步伐,為海外客戶就近提供配套。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指出,將剩余產能向海外輸出,是國內產業應對周期規律的習慣性策略,在中國電池商的集體輸出下,LG新能源、SK創新等海外電池商的市場份額將會受到較大影響,但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國內企業也要時刻保持警惕。

看更多優質內容,點擊名片????????,星標我們!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