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濤 彭宇

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國家構建區域創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應著眼于“高”,落實于“效”。

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形成“雁陣效應”。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創新中心首先應該是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心。武漢人才總量超過285萬,連續五年實現人才凈流入,但能夠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創新、承擔戰略科技任務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且存在創新人才流失、青年科技人才梯隊建設不足等問題。應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引用育留”機制。一是優惠政策“引”才。堅持以“高精尖缺”為人才引進標準,探索“離岸引才”“飛地引才”等柔性引才政策,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產業一線集聚。二是優化制度“用”才。提供必要的學術研究基地和平臺,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委托制”等項目形式“選賢用能”。三是優選團隊“育”才。打造“頭雁引領、群雁競飛、雛雁展翅”的人才雁陣格局,使“尖、高、中、青”四個層次科技人才各得其所,培養造就更多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四是優良環境“留”才。繼續實施武漢英才“拔節行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等計劃,營造人才宜居宜業宜發展的大環境。


【資料圖】

吸納“高富集”創新資金,形成“催化效應”。科技創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應用,再到市場開拓、產生效益和投資回報,每個階段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應提高政策扶持精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繼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激活資本集聚“內動力”。強化科技金融支撐,設立科創培育基金,完善種子、天使、風險投資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和強勁動力,實現科技、資本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聚集“高能級”創新平臺,形成“溢出效應”。高能級創新平臺是體現國家使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鍵支撐。當前,湖北創新平臺體系建設仍存在高層次平臺數量偏少、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要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機構平臺支撐作用,強化區域特色平臺建設,加快建設9家湖北實驗室。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在創新平臺運行管理機制、財政支持方式、績效評價機制、知識產權激勵、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的知識和技術的產出、擴散和溢出效應。

建設“高規格”戰略科技力量,形成“策源效應”。戰略科技力量是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堅實支撐。在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具有行業主導地位的科技領軍企業等與先進發達省市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原創科研成果數量較少、擁有全球產業鏈話語權的科技企業數量不足。因此,要加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培育科技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科技力量。以湖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未來所向,聚焦光電、生物、量子等戰略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一批重大成果和科學技術“從0到1”的重大突破,努力在更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以硬核科技實現“換道超車”。

厚植“高質量”創新生態,形成“梧桐效應”。創新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也需要合適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的創新生態,使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武漢創新創業創造氛圍不濃,創新生態環境亟需優化。一是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務環境、科研環境、金融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深化科技創新領域“放管服”改革,做優“政策鏈”“服務鏈”。以“最多跑一次”為目標,依托政務服務中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申請、項目申報、生活保障等服務,系統構建人才創新創業全流程服務鏈條,打造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二是要培育創新創業友好型文化,包括“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荊楚文化;創業致富、產業第一的創業文化;重商、親商、悅商的商業思維;信用至上、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合作共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胸襟;優勢互補、互惠協同的共生理念;容錯糾錯、允許失敗的寬容情懷。

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形成“集群效應”。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也應是科學研究主體。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創新活動中扮演“決策者”“出題者”“研發者”“引領者”“出資者”角色。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助推企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梯次培育科技型企業群體,形成專精特新企業集群。支持中國信科、華工科技、東風汽車等建設科技領軍企業,建設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萬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全球領先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高地。

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形成“裂變效應”。科技成果只有通過高效能轉化,才能將城市科教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武漢科技創新主要依靠“科研院所主導型”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成果供給缺乏市場需求與產業需求導向,存在著科技成果轉化慢、轉化率低、“墻內開花墻外香”等問題。必須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鼓勵中央在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漢轉化,主動引進外部先進成果,鼓勵企業與外部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優先轉化。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高效協同,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院所解題、市場判題”的需求傳導型“定制化科研”模式。

打造“高勢能”創新極核,形成“虹吸效應”。武漢對所處的長江中游經濟帶周邊城市和省份的集聚和輻射效應相對較弱,對省外科技創新資源的吸引力、承載力和集聚力不強,難以創造出北京之于京津冀、上海之于長三角的集聚效應。應加快推進開放融合創新,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加速打造東湖科學城創新極核,推動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帶動科技強省全域創新。促進武漢與長沙、南昌等國家創新型城市協同創新,將武漢都市圈打造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法學與經濟學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