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你最近住得怎么樣?”短短一句日常問候的背后,折射出住房與民眾生活品質的緊密關聯。人民群眾是否“安居”“樂居”,關系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然而,對于一些城市中的新市民、青年人來說,住房租房壓力較大成為難題。為此,政府有關部門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積極推進租購并舉、租購同權工作,讓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住得安心,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政府加大監管力度,住房租賃市場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在租房市場中,諸如“打隔斷”群租、合同設置“霸王條款”等問題的存在,讓年輕人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讓群眾在租房過程中“少走彎路”?固本清源,規范住房租賃市場是關鍵。去年以來,全國不少地方出臺新規,規范租房市場,對維護消費者權益提出了明確要求。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住房租賃條例》從住房租賃經營、房地產經濟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多方面進行了規范,并針對長租、短租、互聯網平臺等開展專項執法,嚴肅處理市場主體違法違規行為。現實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伴隨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臺的全面運行,租房的“千層套路”少了,租賃市場更透明了,在保護租賃關系、規范租賃市場、保護群眾權益等方面大有成效。

各地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設,惠及更多新市民和青年人。目前,全國眾多省區市已出臺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政策目標下,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不斷提速、渠道逐步拓寬、供給增量擴充。住房保障的“蛋糕”要做大,也要分好。公平分配是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生命線”,一旦處理不當,將對公共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保障性住房相關業務的辦理上,政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在房源質量、分配流程等各環節上嚴格把關,保證分配過程的透明高效、合法合規,維護好每一位住戶的切身利益。

從住有所居到宜居樂居,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空間。前段時間,“你會稱自己的出租屋為‘家’嗎”這個話題在網絡上“火”了,網友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各自在城市中的居住故事。這個問題的背后,反映出新市民、青年人正努力在城市居所中尋找歸屬感和滿足感。有關部門應當構建更為宜居且人性化的居住空間,讓民眾住得更舒心、更滿意。放眼全國,不少地方通過城鎮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完善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管理也上了新臺階,有效提升居住的舒適度。同時,一些社區還通過豐富的社區文化供給,構建和諧良好文化氛圍,讓新市民、青年人感受到更多的溫度與暖意。

隨著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我們期待有關部門在相關問題上持續聚焦精致管理、下足繡花功夫,幫助新市民、青年人更好地在城市安居樂業,讓他們租得起,也住得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