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就要建好的公路,想到以后出行不用再顛簸,感覺很暖心,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德化縣梁春村村民陳武炎說。近日,德化縣春美鄉梁春村陳莊角落現場施工人員正在抓緊對破損道路進行修復提升。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近年來,春美鄉以黨建為引領,致力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文化建設,通過不斷實踐探索,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織好交通網 鋪就幸福路
(相關資料圖)
“以前,坐中巴到城關,坐一回暈一回。沒什么事,他們都很少回家。后來家里買了小汽車,但二級公路還沒開通,他們大多選擇走高速到大田,再從大田回到鄉里,時間雖然差不多,但是路好走多了。”村民蘇秀循說。
據了解,二級公路開通之前,通往春美鄉的道路異常崎嶇,成為許多人的夢魘。當時,從春美到大田縣城只要半小時,可從春美到城關卻要一個半小時。不少村民采購物資、看病就醫都選擇去大田縣城。
春美是個地道的農業鄉,農特產品豐富,但“山高路遠、道阻且長”,收購商望而卻步。改善交通成為當地群眾們的熱切期盼。春美鄉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上下奔走,下定決心要解決群眾“行路難”的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春美鄉二級公路建設終于提上議事日程。雖然所經路段地質復雜、征安遷任務繁重,但大家深知這是必須拿下的一場攻堅戰,只有迎難而上,春美鄉才能贏得更多機遇、乘勢發展。
終于,群眾翹首以盼的二級公路在2019年年底正式通車,春美鄉到城關只需40分鐘。最關鍵的是道路不再彎曲,回家不再是折磨。目前,春美鄉已實現村村有路燈、各角落鋪設水泥路,全鄉公路里程達118.5公里,形成了各村相連的五個環形路網,不斷鋪就農民群眾的“幸福路”和鄉村駛向振興的“希望之路”。
產業興旺 農家富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一頭連著農民群眾的“錢袋子”,另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動力輪”。
黃花菜是春美鄉的特色產業,長期以來價格不錯、銷路也不愁,但村里的老書記老蘇卻高興不起來。他說:“村里大部分人在外務工,許多黃花菜地都荒廢了,很可惜。傳統農戶悶頭種地,種植分散,不利于產業長遠發展。”
老蘇的擔心不無道理。產量上不去,規模效應沒形成,談何產業振興?
為了鼓勵擴大種植,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春美鄉制定了黃花菜產業發展獎補措施,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促使土地經營區域化、規模化,創辦“十八格”農產品有限公司,推動成立“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品牌打造與推廣,推動黃花菜產業轉型升級。
2018年,春美鄉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十八格”黃花菜先后入選國家地理標志性農產品和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名錄,品牌價值不斷攀升。現在,群眾僅種植黃花菜每年可增收1萬多元,看著豐收的景象,村民們都說黃花菜就是村里種的“致富花”。除了打造“十八格”黃花菜這張“金色”名片,春美鄉還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建成全省最大的棘胸蛙養殖基地和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興旺,村民富裕,鄉村的居住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里先后建設了黃花菜公園、萱語蛙聲文化園和口袋健身公園等,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古村新韻 留住鄉愁
“每次重走古街,眼前浮現的都是過往的喧囂和年輕時的歲月。”得知鄉政府要對古街進行保護提升,打鐵匠梁師傅關切地問:“你們是修繕還是重建啊?修一修就好,重建可就失去味道了。”
“十八格”古街,有著200多年歷史,曾是通往大田的古官道,也是繁盛一時的山區集市。梁師傅年輕時就曾在古街上開過鐵鋪、安過家,生活了大半輩子。風雨春秋幾輪回,幾度春秋成往事。如今古街早已沒落,繁華不再,但“十八格”作為春美鄉的文化符號,永遠鑲嵌在了一代人的記憶里,訴說著濃濃的鄉情鄉愁。
為了做好古街保護,春美鄉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開展古街風貌保護提升,最大程度留住古街原有的韻味。同時,串聯古村、古樹、古橋、古寺等歷史文化遺產,打造“五古”豐登特色人文旅游線路,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此外,春美鄉還加強古厝、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通過保護性修繕改造成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平臺,讓古厝、古民居不再破敗沉寂。歷史文化名人蘇履吉祖厝綿遠堂、蘇履吉教學點登第樓和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蘇氏祖厝世德堂,先后被打造成為傳承孝廉文化、私塾文化、家風家訓等傳統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間,構建鄉愁情結下的精神家園,不斷激發著人們尊崇優秀傳統、熱愛家鄉的熱情,傳遞著鄉愁中國、文化中國的價值導向。
下階段,德化縣春美鄉將持續鞏固深化省級文明鄉鎮創建成果,以爭創國家級衛生鄉鎮和省級農業產業強鎮為抓手,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著力繪就春美鄉村振興新畫卷。(吳有森 陳燕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