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川

新保險合同準則之下,上市險企的首份財報將迎來集中發布。


(資料圖片)

近來,業界對新準則實施的影響已有諸多討論,對險企來說會有哪些變化?

對此,4月26日,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運行數據情況發布會上表示,從一季度來看,實施兩個新準則對保險公司營業收入影響相對較大,利潤總體實現正增長。經過認真準備,上市保險公司具備了實施兩個新準則的條件,總體看將有利于保險業穩健運行,回歸保險保障本源,實現高質量發展。

上市險企具備實施條件

上市保險公司從今年1月1日起,實施2017年3月《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2020年12月《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保險合同》兩個新準則。主要是對境內外同時上市和在境外上市的保險公司實施,共有10家,分別為人保集團、太平保險集團、中再保險集團、平安保險集團、太平洋保險集團、陽光保險集團、人保財險、國壽股份、新華人壽、眾安在線財險。非上市保險公司自2026年1月1日起實施。

新金融工具準則與原準則相比,主要變化包括兩方面:一是金融資產分類由“四分類”改為“三分類”,分別是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二是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信用損失法”,要求基于歷史損失信息、當前信息和未來預測信息,對預期信用風險損失進行估計,并計提減值準備。

新保險合同準則與原準則相比,主要變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原準則下保費收款一次性全額確認為收入,新準則下保費收款在整個保險期間逐期確認收入,并剔除其中的現金價值成分。二是原準則下負債評估的折現率使用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當期損益。新準則使用即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折現率,收益率曲線變動影響計入所有者權益。三是新準則按照利潤來源,區分承保業績和投資回報業績分別列示。

“經過認真準備,上市保險公司具備了實施兩個新準則的條件。”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從實施準備時間來看,新金融工具準則和新保險合同準則分別在2017年和2020年發布,保險公司經過幾年的準備,已經有能力實施新準則。

從財務實力來看,2022年末保險業總資產27.1萬億元,同比增長9.1%。保險業償付能力水平較為充足,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6%,監管標準為10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是監管標準的2倍;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8.4%,監管標準為50%,實際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是監管標準的2倍多。

風險管理能力也取得了進步。據悉,2022年銀保監會對70家保險公司開展了SARMRA評估,約占行業的三分之一。評估結果顯示,保險公司增強了風險管理意識,強化了風險管理主體責任,這也為實施兩個新準則提供了有利條件。

營收影響相對較大

日前,多家上市險企發布了一季度保費收入公告。其中,新華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微降,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647.72億元,同比下降0.18%;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均實現同比上漲。

此外,根據中國人保披露,2023年一季度人保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94.14億元,同比降0.6%,從保費收入分類來看,長險首年保費308.95億元,同比收縮3.2%,躉交保費178.41億元,降幅為10.7%。

財政部會計司相關人士此前表示,新保險合同準則要求保費收入分期確認并剔除投資成分,將導致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的收入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但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保險公司的實際收入水平。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特別指出,對營業收入影響相對較大,主要是由于原準則下保費收款一次性全額確認為收入,新準則下保費收款在整個保險期間逐期確認收入。

例如,10年期躉交保險產品,原準則下一次性確認收入,新準則下在10年內分期確認收入。10年期期交保險產品,交費期限為3年,原準則下在每年交費時確認收入,新準則下10年內分期確認收入。

他強調,從2023年一季度情況看,實施兩個新準則后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基本保持穩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變化不大;從利潤表看,實施兩個新準則對保險公司營業收入影響相對較大,利潤總體實現正增長。

“兩個新準則作用是正面的、利好的,實施兩個新準則一定會為保險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將再上新臺階。”該負責人說。

財政部會計司相關人士認為,新準則對保險公司收入確認原則的調整,合理擠出了保費收入中含有的較大“水分”,將有效抑制保險公司盲目擴大收入規模的短期沖動,有助于保險公司重新聚焦可帶來長期收益的保障型保險產品,更加謹慎地研發具有合理利潤率的投資型保險產品,促進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真正體現“保險姓保”的保險本源。

需要說明的是,執行新準則導致收入規模下降的問題并非我國特有,根據同行測算,歐洲等保險公司執行國際保險合同準則同樣會出現收入規模的大幅下降。

近年來,在服務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方面,保險公司持續回歸主業,保障屬性強的普通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的保費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從2018年的54.5%上升至2022年的72.9%。一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2022年每1元保費對應的保障金額為2924元,較2018年提高了54%;另一方面,險企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22年末,保險資金為實體經濟融資超過21萬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碳中和、碳達峰等綠色產業超過1萬億元,投向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超過4萬億元。

從保險公司財務狀況來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保險公司經營效率不斷提升,2022年業務及管理費和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7.2%,較2018年下降了6.2個百分點;承保盈利能力穩步提高,2022年保險業承保利潤410億元,是2018年的2.71倍,為近五年來最高值;經營性現金流保持充足,2022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入1.79萬億元,是2018年的4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