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為期貨公司創新展業打開空間的同時,也對期貨公司的經營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如何建立與新業務相匹配的配套制度、如何牢牢守住風險底線,推動創新業務規范、穩健運行,成為期貨公司在進行新業務布局時面臨的重大課題。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多家期貨公司已著手對相關業務的開展和調整進行前瞻性布局,以便在后續政策落地時抓住先機。


(資料圖)

“基于公司的戰略目標,在具體政策落地后,宏源期貨將開展做市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自營業務、保證金融資業務等。”宏源期貨董事長王化棟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開始著手做市業務和衍生品交易業務回歸期貨公司的準備工作,在組織機構、制度建設、人員配備、系統更新等方面做好銜接。

在五礦期貨總經理張必珍看來,未來開展新業務最重要的三要素為資金、機制和復合型人才。目前五礦期貨已開始探索從組織架構調整、人才儲備、中后臺支撐等方面做好業務承接。“在場外衍生品業務將回歸期貨公司的情況下,五礦期貨作為具有產業背景的期貨公司,將繼續強化衍生品業務與子公司期現業務的一體化發展,在期現業務上發揮行業專業優勢、在金融衍生品業務上發揮集團內部優勢,探索通過業務的緊密協同實現兩個業務方向的錯位競爭。”他說。

就自營業務和保證金融資業務而言,具體規定尚待監管部門另行制定專門的規章性文件,未來或將以試點的形式有序推進。王化棟對記者表示,對于這兩項業務,宏源期貨后期將根據監管的具體要求,結合公司發展實際需求,建立業務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善人員管理和考核機制,配備專業團隊和信息管理系統,逐步開展相應業務。

“針對自營和保證金融資兩個全新業務,我們將密切關注監管部門配套規則的發布,并積極溝通學習,避免對新規產生理解偏差,在監管框架下制定相關業務管理辦法。”張必珍說。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新業務的放開對期貨公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為期貨公司發展預留了空間,同時強化了監管,要求期貨公司提升防范業務風險的能力。

民生期貨首席風險官丁玉峰認為,在新業務開展前,建立相應制度配套、加強風險防控非常重要,因各個新業務的運作模式不同,期貨公司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風險管理模式。比如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開展經紀業務時主要看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資管業務則要結合委托人和投資標的的情形分別評測;自營業務需要考量公司風險損失承擔和凈資本承受能力,要做好投資標的、交易策略、回撤幅度、止損預警等設定。

張必珍也表示,在新業務展業前,期貨公司應充分評估法律合規風險,在業務跑得早、跑得快的同時也要跑得穩。據介紹,在風險管控上,五礦期貨將采取業務限額的模式,確保各項業務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

“宏源期貨將嚴格執行業務隔離,強化業務的全面管控,確保各項業務穩健發展。”王化棟說。

據記者了解,接下來,衍生品交易和做市業務如何平穩“由子歸母”是多數期貨公司的重點工作。此前,中期協發布了《關于就期貨風險管理公司衍生品交易和做市業務回歸所屬期貨公司過渡期相關安排征求意見的通知》,為做好業務調整和各方銜接工作提供了指引,并設置3年過渡期。

在王化棟看來,做市業務和場外衍生品業務已在風險管理子公司開展多年,業務模式和管理已相對成熟,這兩項業務回歸母公司并無實質性障礙和問題。

浙期實業總經理蔡廈告訴記者,做市業務相對來說更加獨立和標準化,回歸母公司會更簡單,但因做市業務風控基本為集中管理,交易員要兼顧很多品種,在回歸過程中期貨公司人力成本和風控成本也會增加。衍生品業務回歸會相對復雜一些,隨著交易主體從子公司變為母公司,很多場外協議要重新簽署,含權貿易業務后續開展的成本、效率、合規和協調等方面也可能遇到問題。

為防范上述兩項業務調整可能帶來的風險,記者了解到,部分期貨公司制訂了循序漸進、逐步過渡的調整方案,也有公司正在觀望等待監管政策進一步落地。張必珍告訴記者,五礦期貨計劃先切入不涉及客戶的做市業務,待做市業務平穩回歸后再調整衍生品業務。同時,公司也將加強風險管理和業務合規管理,通過建立規范的業務流程,完善內控制度和風險監控機制,做好這些業務與母公司原有業務的風險隔離,確保回歸前后業務操作符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蔡廈告訴記者:“上述兩項業務體量在公司占比較大,希望能夠平穩過渡,后續等待相應細則出臺后再研究討論。”

王化棟認為,做市業務和衍生品業務均為重資本型業務,目前風險管理子公司多數采取向期貨公司股東借款形式來開展相應業務。因此在做市業務和衍生品業務回歸母公司后,建議出臺政策允許期貨公司向股東、銀行等進行借款,從而打通期貨公司融資渠道,解決期貨公司資本金不足的問題。

蔡廈建議監管部門將風險管理子公司和投資公司區別對待。一直以來,與一般市場主體相比,風險管理子公司履約能力更強、市場信用更好,在產業客戶參與衍生品市場過程中發揮了“防火墻”作用。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放寬頭寸限制,優先考慮風險管理子公司作為貿易商廠庫,降低其在生成信用倉單時的履約保證金;同時也期待母公司為風險管理子公司提供擔保政策能加快落地,拓寬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外部融資渠道。

“對于一些品種覆蓋面全、客戶數量多、交割參與度高,以及業務穩定、風險管理水平較高的風險管理子公司,希望監管部門可以出臺更多扶持政策,提升其服務實體企業的量與質,起到示范作用,引領行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蔡廈最后說。(本系列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