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走進成縣店村鎮大寨村傳統優勢蔬菜產業示范區,菜農們有的給菜地澆水、有的給四季豆搭架、有的移栽辣椒苗、有的為洋芋挑膜,一派繁忙景象。

蔬菜大棚內,一壟壟水蘿卜、一行行包包菜長勢喜人,菜農劉小羊正忙著給自家的包包菜澆水。說起自家的蔬菜產業劉小羊信心滿滿:“因為是大棚種植,相比于其他地方的蔬菜上市早,競爭力也強,售賣前期預計一公斤價格達到2塊錢左右,4個大棚,每棚大概產2000公斤,一茬下來能賣2萬左右。”

發展特色蔬菜產業,田間基礎設施是關鍵。今年以來,大寨村積極爭取項目,全面打通四條1.5公里產業路,并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為菜農打灌溉井12口,配套建設地下管網線和動力電,方便群眾灌溉。同時不斷引導群眾由分散種植向集中連片發展,有力的夯實了傳統蔬菜產業園基礎。

菜農張康寧的2畝大蒜進入抽薹期,按照目前每斤10元的價錢,2畝蒜薹可賣到1萬元。“去年,我流轉土地160畝,搭建了23個蔬菜大棚,栽植四季豆、包包菜、訂單辣椒等蔬菜,還吸納30多名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希望周邊的群眾通過務工學習技術,一起把我們的蔬菜產業發展壯大,逐漸走上種植訂單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的路子,大家一起致富。”張康寧說。

近年來,店村鎮緊盯“一園三區”功能定位,科學謀劃蔬菜產業發展,打“綠色”牌,把生態關;打“特色”牌,把品質關;打“紅色”牌,把質量關;積極營銷“店村蔬菜”品牌,既鼓了農民的“錢袋子”,也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使蔬菜種植持續成為鼓起農民“錢袋子”的壓艙石,讓鄉村振興更有底色、更有成效。(通訊員 陳昉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