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作為我國基本的行政地域單元,縣域是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署中,把“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作為其中一項重要任務,為我們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在吸納中心城市轉移人口和本地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有效拉動內需等方面,縣城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縣城也是城鄉經濟社會聯系的關鍵樞紐,既可以吸引非農產業集聚,又能有效推動城市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等向農村地區轉移,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當前,我們推動縣城城鎮化、發展縣域經濟,還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例如,多數縣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鏈條較短,產業大多處于中低端,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足;由于產業基礎薄弱且缺乏足夠的非農就業機會,許多縣城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新興產業領域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尤為缺乏;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較為滯后,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也較弱。對此,必須用好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充分發揮創新在推動縣城城鎮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一是分類施策,以產業創新增強不同類型縣城的經濟競爭力。針對縣城產業基礎薄弱、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縣城產業基礎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創新發展規劃。針對大城市周邊縣城,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發展滿足大城市人口需求的食品加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提升縣城產業容納就業能力;針對專業功能縣城,需著力促進產業鏈向研發設計、科技服務等產業附加值高的區域延伸,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針對農產品主產區縣城,可集聚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更多吸納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針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可鼓勵發展適宜產業和清潔能源,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二是完善服務體系,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在縣城集聚。針對目前縣城人才流失和產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需抓緊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縣城對人才的吸引力。針對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等重點人群,可提供創業指導、創業資助、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等方面的支持。依托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促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集聚發展,完善縣城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各類人員提供能和大城市媲美的創業服務環境。
三是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大中城市相比,縣城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推動縣城城鎮化,需要加快提升縣城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建設高速光纖寬帶網絡,縮小縣城和大中城市之間的差距;加快推動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探索在縣城內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典型示范應用場景;積極發展創新基礎設施,推動國家級、省級、市級創新創業平臺在縣城設立分支機構,促進創新要素集聚。
四是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增強縣城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容納能力,使其實現就地就近市民化,是推進縣城城鎮化的重要內容。除了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增強吸引力外,縣城還應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推動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全面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的責任,調動企業和農民工參保積極性。要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進一步完善各項權益的實現機制。
(傅晉華,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