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王培哲
水權改革改什么?
(相關資料圖)
●加快明晰初始水權和水資源分配,包括區域水權、取水戶取水權、灌溉用水戶水權以及公共供水管網用戶用水權等4項用水權;
●強化水資源用途管理,推進多種形式的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最終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水權管理體系。
水價改革改什么?
●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結合多種水資源用途,采取多種價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時段確定供水價格;
●最終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稀缺特征和供水成本,促進節水和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水價機制。
“3+8”試點示范框架是什么?
●3:省級重點抓安寧河流域、都江堰灌區、引大濟岷工程等3項水權水價研究;
●8:指導有關市州及廳直有關單位開展威遠河流域、玉溪河灌區、人民渠二處灌區、攀枝花市勝利水庫及灌區、內江市威遠縣河口水庫、宜賓市南溪區馬耳巖灌區、攀枝花市仁和區、瀘州市瀘縣等8處改革試點。
混撒拉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林。邵明亮 攝
立夏時節,攀西的天氣已有些炎熱。攀枝花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混撒拉村,沉甸甸的芒果壓彎了枝條,每棵樹下配備了一根灌溉滴管,精準從根部補水。
村民李正權告訴記者,再過1個月,芒果就將陸續進入采摘期。以往,在集中灌溉季節都需要排隊“搶水”,今年當地村民卻十分從容。“水量分配到戶,用水定價計量,用不完的水可以拿出來交易,不夠用的話還可以向其他村民購買。”老李介紹。
不久前,李正權就以每立方米0.5元的價格,向另一戶村民胡應權轉讓了2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權。這筆看似“不起眼”的交易,卻是我省水權水價改革邁出的“一大步”。自去年初啟動水權水價改革以來,我省已累計完成水權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萬立方米,并基本搭建起水權水價改革的“四梁八柱”。
混撒拉村兩家農業灌溉用水戶之間完成一筆用水權交易。水利廳供圖
為何改?
水權不清、水價機制不健全,導致水資源領域“公地悲劇”
5月6日,彭州市敖平鎮紅巖子西瓜基地內,2000多畝西瓜即將上市。西瓜種植戶劉波正在追施水肥。
今年,冬春連旱疊加工程施工,影響了人民渠給基地的供水。為解決這一困難,紅巖子西瓜基地打了一口水井用于應急灌溉。“多搶水就是多產瓜”,種植戶們搶著灌溉,如此一來,處于渠道尾段的農戶出現了用水難,“被上游抽光了”。
走訪全川不難發現,這種現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首先,這與四川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等因素相關。四川多年平均降雨量4889.75億立方米,但時空分布不均,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人口密集的盆地腹部區水資源總量僅占20%,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去年我省遭遇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更是進一步凸顯了加強水資源管理的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
水權不明晰、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則是第二個因素。
“水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產品,長期以來,由于水權不清、水價機制不健全,導致水資源領域的‘公地悲劇’現象突出。”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谷樹忠表示,部分水資源使用者從自己私利出發爭取多用水,但水資源供需失衡、水生態破壞、水空間萎縮等后果則由社會共同承擔。
水利廳廳長郭亨孝表示,管理體制因素,特別是“水資源權利歸屬不清下的低價使用、無償使用”等問題也長期存在。
在四川,不少灌區采取政策性水價,即按灌面收取固定水費。這導致農戶“用多用少都付一樣的錢”。在干旱等氣候下,水權歸屬不清導致“無償取得、先到先得”,農戶缺乏節水動力,水資源使用效率偏低。2020年,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84,即有一半以上的農田灌溉用水在輸送過程中被耗損,水資源浪費現象相對突出。
改什么?
明晰水權、改革水價同步推進,完善“水是商品”的各環節
李正權與胡應權的這筆交易之所以能夠達成,先決條件在于用水權已被分配到了最基層的灌溉用水戶。
何為水權?
水利廳水權水價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水利廳水改辦)相關負責人解釋,廣義上的水權是與水資源有關的各種權力的總稱。由于水資源所有權歸屬國家,因此可以拿來交易的水權是指水資源的使用權。
過去,四川大部分水資源的使用權依靠行政分配。都江堰灌區每年召開春灌供水會議,就是安排協調各個灌片當年的用水總量。
“這種方式,更多的是根據常年經驗作出的行政安排。”水利廳水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水權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快明晰初始水權和水資源分配,包括區域水權、取水戶取水權、灌溉用水戶水權以及公共供水管網用戶用水權等4項用水權。
那么,水價改革又是什么?為何要與水權高度“捆綁”?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運行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物力,供水自然會產生成本。而水價改革是指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則,結合多種水資源用途,采取多種價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時段確定供水價格。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怎么給水利工程供水進行合理的定價。“它們本是不同的兩個事項,但四川選擇將二者放在一起推進。”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原因在于,水權與水價密不可分。
從重要性來說,如果把水價比作“一樓”,水權就是“二樓”,沒有水價作為基礎,水權改革就無從說起、沒有意義。而如果一個地方的水資源是無限的,獲取時無需支付任何費用,那么水權也沒有進行分配與明晰的必要。
“水資源和土地、電、氣、油等資源要素一樣,都是要有明確的產權才能成為商品。”水利廳水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開展水權水價改革,主要內容是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水權管理體系,特別是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促進節水以及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水價機制,最終,完善構建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制。
怎么改?
走出認知誤區,將水權初始分配作為“第一步”
想要扭轉現狀,必須推動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水權水價改革是重要抓手,但也是塊“硬骨頭”。
具體怎么改?
“提升對水權水價改革的認識和認知,是推動改革的關鍵所在。”郭亨孝坦言,去年初我省下決心啟動水權水價改革時,部分同志有不同意見,認為四川總體上不缺水,改革沒有緊迫性。
因此,走出思想上的“兩大誤區”是首要任務。
第一個誤區——改革意味著水價要漲。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解釋,水權水價改革的本質目的是提升水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特別是利用水權分配確定用水限額、規范用水類型。如果合規、節約用水,水價并不會上漲。
第二個誤區——收水費等于增加群眾負擔。這一認知,在農業用水領域最為明顯。此前,我國已全面取消農業稅,水費成為為數不多仍在向農戶收取的費用。但水本身是商品,與種子、化肥等農資要素并無差異。
“當前,很多地方財政條件較好的地區,選擇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替用水戶繳納水費。”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是對水權水價改革認識還不到位的表現。因為,收取水費的目的不在于收錢,而是要利用價格杠桿撬動節水。
到底怎么改?
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認為,立足四川省情和改革邏輯,明確江河流域水權分配、水資源用途管制、水利工程分類水價等制度是當務之急。
在具體順序上,則遵循先易后難等原則,按照先水權、后水價、再交易的次序推進。而水權初始分配,則是基礎中的基礎、前提中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加快構建全省初始水權分配體系。
“明確各家的用水權益,就是確權的過程,有了明確的產權,才會有水價等下一步改革。”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說。
成效初顯
“3+8”試點示范,為全省改革打響“頭炮”
“那筆交易完成后,前來咨詢的人絡繹不絕。”談到去年8月我省完成的首單水權交易,資陽市水務燃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田衛士打開了話匣子。
去年8月,資陽市水務燃氣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轉讓方,將近年來節余的老鷹水庫200萬立方米地表水的取水權,以3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資陽海天水務有限公司。資陽市水務燃氣有限責任公司擁有500萬立方米/年的取水權,但由于近年來供水區域節水化改造,用水量大幅下降,每年取水權都會有結余。
水利廳水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筆水權交易是我省水資源配置管理由單純的行政管理向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的一次重要嘗試,讓“閑置”的水資源向“增值”流動,讓用水單位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轉變。
南充市蓬安縣河舒鎮一處蔬菜基地里的噴灌節水設施。劉永紅 攝
統計顯示,自去年初啟動水權水價改革以來,我省已累計完成水權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萬立方米。
相關改革如何在全省鋪開?
在全省層面,相關改革正在分類推進。具體來說,圍繞用水需求較多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工程性缺水的川中川南地區、水資源經濟價值較高的攀西地區等重點區域,兼顧自然流域與水利工程、存量工程與增量工程等實際,針對性開展改革試點。
目前,經市縣申報、專家推薦、省級遴選,我省確立了“3+8”試點示范改革框架。即省級重點抓安寧河流域、都江堰灌區、引大濟岷工程等3項水權水價研究,同步推進威遠河流域、玉溪河灌區、人民渠二處灌區、攀枝花市勝利水庫及灌區、內江市威遠縣河口水庫、宜賓市南溪區馬耳巖灌區、攀枝花市仁和區、瀘州市瀘縣等8處改革試點。
水利廳水文水資源處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11個試點項目涉及流域、灌區、水庫、區域等4種試點類型,打響了“頭炮”,讓我省水權水價改革邁出了“關鍵步”。這些試點,都將為下一步相關舉措在全省鋪開提供參考和借鑒。例如安寧河流域,已將水權分配到縣一級,并細化了水權指標,即由縣級按照給定的水權與用途要求,在時間分布、空間分布、產業結構上進行細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