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還能干得動,長城保護這事,我要一直干下去。”
(資料圖片)
這是“最美長城守護人”
程永茂的肺腑之言
陳永茂今年67歲了
雖已是花甲之年
但憑著一腔熱情和滿腔熱愛
至今仍奮斗在長城修繕保護第一線
程永茂是土生土長的懷柔人,也是北京市懷柔區(qū)文物管理所技術指導專家、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傳人,他深深地熱愛著身邊的長城,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已經(jīng)32年。2016年-2022年期間,程先生完成箭扣長城修繕任務,在保證長城本體結(jié)構安全的同時,保存了箭扣長城的原有風貌,贏得了公眾認可,也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程老與文物建筑保護與傳承的不解之緣
還要從1973年說起...
1973年,為了有一門傍身的技藝,只上到小學五年級的程永茂開始跟著舅舅學習瓦匠活。1991年,他進入北京懷建集團園林古建公司,參與紅螺寺大雄寶殿復建工程。在此期間,程永茂拜瓦作專家、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樸學林為師,成為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延字輩傳人,從此走上了文物建筑保護與傳承之路。
“2004年接手黃花城長城修復工程以前,我連長城都沒上去過。”
↓↓
2004年,程永茂接到一項緊迫任務——對懷柔境內(nèi)的黃花城長城進行搶險修繕。原來,受到自然和人為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黃花城長城部分區(qū)域坍塌損毀嚴重,加固維修迫在眉睫。
修長城?怎么修?雖曾參與過天安門城臺保護、魯迅故居修繕、太廟犧牲所修繕等多項重點工程,但對于修長城這一完全陌生的領域,程永茂卻是個新手。
長城磚無論是規(guī)格還是尺寸,都有著特殊的要求。程永茂說:“必須燒制出質(zhì)量上乘、與長城現(xiàn)有城磚尺寸規(guī)格完全一致的磚料!”燒好的城磚,要靠騾子踏著陡坡一路背到長城腳下,行至無路可走之處,再改換成工人將城磚一塊塊背到長城的施工作業(yè)面點位。程永茂從河北承德山區(qū)請來擅長爬山的瓦匠,背著城磚負重爬陡坡,愣是將成千上萬塊城磚背上了長城。
登上高低起伏、曲折蜿蜒的長城,“橫平豎直”那一套瓦匠活可全都沒了用武之地,山勢起伏蜿蜒之處,城墻也必須砌得“隨坡”“隨彎”,砌上一塊城磚,比繡花還慢、還精細,靠觀察、靠摸索,程永茂不斷積累著經(jīng)驗。
2016年6月,箭扣長城一期搶險修繕工程啟動。
↓↓
登上長城,程永茂發(fā)現(xiàn),“鷹飛倒仰”段已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的墻面,上百塊六、七百斤的巨大石條,滾落下懸崖。“這些石條是400多年的真品,是文物的一部分,再費事也得把它從山底下拽上來,原汁原味再給安回長城上去。”程永茂帶領工人們將小型起重設備卷揚機卡在樹檔位置,用鋼絲繩將散落在懸崖下的石條綁緊,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奮力將石條向山上拖拽。中途遇到障礙物,只得不斷調(diào)整卷揚機的機位,歷經(jīng)六七次倒運,才能將一塊石條安裝歸位。
修長城,哪樣最難?隨舊最難!
↓↓
原來,即使是傳統(tǒng)做法的手工古建磚,直接往長城的斷壁殘垣上一砌,看起來仍特別突兀,一看就是后補上的新磚。為此,他要求工人將長城上原有的碎磚復位,盡量將碎磚拼成一整塊完整的磚石,實在找不到,再用新磚填上空位。
為了讓修繕后的城墻能夠做到“遠看相似,近看有別”,他用陰坡的泥土,摻上青灰等部分材料,混合成特殊的“涂料”,一點一點涂抹在新磚上進行“做舊”。除此之外,他還指導工人們,將新磚盡量砌在朝向山坡的城墻背面,舊磚則補在更加顯眼的城墻正面,用巧妙的方法做到修舊如舊。
箭扣長城四期修繕任務提前50天完工了。
↓↓
如今登上“鷹飛倒仰”,肉眼絲毫看不出修繕痕跡,既保留了古長城的原貌,踩上臺階又感覺踏踏實實、穩(wěn)穩(wěn)當當,不用再擔心城磚脫落了。
在長城修繕過程中,程永茂保持著每周至少爬一次長城的紀錄,對工程質(zhì)量一絲不茍,一旦發(fā)現(xiàn)修繕有一絲不達標,便立刻要求重新返工。在程永茂辦公室的墻角,立著十幾根造型各異的木質(zhì)手杖,仔細看看,每根拐杖的杖頭被摩挲得光滑趁手。這都是程老爬長城時撿的樹枝,拄著當?shù)巧秸扔茫斫?jīng)百戰(zhàn),杖頭都“盤”出包漿來了。
2020年,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在箭扣長城掛牌。
2021年5月,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關于遺產(chǎn)保護狀況報告的決議中,箭扣長城的保護管理工作獲得了高度評價。
一塊磚、一抔土、一粒沙
都見證了像程老這樣的
長城修復者的付出
為他們點贊的同時
小編也呼吁大家
文明游覽,愛護長城
共同保護
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資料來源:北京日報 往期推文
圖文編輯:楊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