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寫道: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一種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焉。
(資料圖片)
2、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3、”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4、”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
5、”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則正,滿而覆,虛而欹。
6、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水滿則溢,月圓則缺,這是大自然中常見的現象,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先哲們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滿招損,謙受益。
7、為此,魯國的有識之士在魯桓公的廟中安裝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8、當孔子有感于此,發出“惡有滿而不傾覆”的感嘆時,弟子子路請教他有無保持“滿”的狀態的辦法,孔子借題發揮,告誡他的學生說:“聰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9、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10、”(《荀子?6?1宥坐》)就是說,只有做到智高不顯鋒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致衰敗。
11、這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就是要警告人們不要去為惡,因為罪惡滿貫必定遭到懲罰;同時,從現代的看法來講也可以這么認為:凡事應該有個度。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