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Shokz韶音這個品牌,要是再早出現個幾年時間,就更好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時的我,38歲,妥妥的中年,自從十年前跟腱斷裂之后就幾乎停止了運動,十年來踢過的球不到三十場。而在那之前我算是個野球場狂人,12-28歲之間平均算下每天至少要在球場上跑四五十分鐘,可能還不止……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韶音骨傳導運動耳機給我帶來的便捷主要是:不占耳朵、佩戴基本無感、聽歌接打電話都很方便、跟眼鏡腿也不怎么沖突(當然你的眼鏡腿如果很粗壯那就另說)。
但是它的產品特性,諸如極度堅固的鈦合金耳掛這些,對我是有性能冗余的。而且這個放置在腦袋后面的耳掛還會帶來一些別的問題,比如說你開車坐車坐飛機的時候要是想往后靠,可能它會戳到靠枕,你又想瞇一會兒又擔心漏接電話的時候就會猶豫要不要摘下耳機。那可能有人會說了:韶音直接把這個耳掛從剛性連接變成一根軟繩不就解決了?不是這樣的我的朋友,這個耳掛最重要的作用其實都不是連接兩邊,而是讓兩個骨傳導單元夾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變成一根軟線,那么骨傳導夾不緊,你就聽不到聲兒了呀……
所以你看,悖論來了:我喜歡骨傳導是因為它不占耳朵→不占耳朵是因為它用了骨傳導換能原理→這就必須夾住耳朵→這就必須要那根剛性連接的的鈦合金后耳掛→而這個后耳掛,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不全是好事兒,至少對我這樣的肥宅、徐林老師這種滿天飛的出差王者以及一些習慣了韶音的帶娃媽媽來說是這樣。
于是在一年前,當韶音給我寄來一副內測產品的時候,我就知道了他們的解題思維:大家喜歡的是不占耳朵,而不一定非要是骨傳導,既然如此,我們安排上一款不用骨傳導,同時也不會占耳朵的產品,如何?
坦白說,這個思路看似順理成章,實際上,我拆開那個內測品的時候心里還是頗有波瀾的,因為韶音這些年在骨傳導方面的成就全世界都看得見,銷量和市場占有率大殺四方,模仿者多如過江之鯽,在這種前提下敢于不固步自封,顯然是很需要勇氣的,畢竟在很多消費者看來,韶音=骨傳導,就如同喬峰=降龍十八掌一樣順理成章,現在你喬幫主說來來來我跟你打的時候保證不出降龍十八掌,是不是……會有些擔心懷疑?
我相信韶音公司內部,在定義這款新品,或者說定義這條“非骨傳導”的新產品線的時候,也是很花了一番心思的,包裝盒上明晃晃的寫著“不入耳藍牙耳機”,聽起來似乎不是那么順口,可你要是叫做“非入耳藍牙耳機”的話又絕對不行,因為包括初代Airpods在內的許多真無線,只要你沒有硅膠套沒有深入耳道大家都約定俗成的稱其為非入耳,這名號被人占過了,起個太抽象的口號又不夠具象,想想也實在沒什么可選的空間……
這款新品OpenFit舒適圈,在外觀上可能會讓一些人聯想到那些自帶耳掛的真無線耳機,當然它是不一樣的,它不僅不會像入耳式一樣密閉式插入耳道,也不像非入耳真無線一樣半拉擱進耳道,事實上它和你的耳洞唯一的聯結是它會在洞口探出一點頭——我在你臥室門口探個頭是不會影響你聽到外面的動靜的,畢竟門是全開著的(連半掩著都沒有),從聽覺上來說沒有絲毫的遮蔽和影響。
而在放歌和接打電話的時候,它帶來的效果就如同我在門口舉著一個藍牙音箱。如果這時我的音量開得足夠大,自然會對你聽外面的聲音產生干擾,以及外面如果很嘈雜我這個藍牙音箱也不見得全遮擋得住,這一切都取決于兩個因素,就是外面有多吵,或者我音量有多大。這么說,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對吧?
那可能看到這里又有同學要舉手了:“老師老師,那這不就是倆耳掛加個耳邊小喇叭么?這有什么難的?我三舅在東莞的廠子下個月就能給你做出來!肯定不會這么貴啊!”
別急,咱慢慢來聊這個產品,這個外號叫做“舒適圈”的OpenFit分體式不入耳藍牙耳機:
OpenFit舒適圈的單只重量為8.3g,這個重量在帶耳掛的情況下對耳朵來說猶如無物。它的外形經過反復調整設計,在佩戴的時候一方面跟我這偏細的眼鏡腿是真不耽誤,大家和平共處幾個小時毫無問題;另一方面它頂住耳廓的腔體(小喇叭)部位設計也極度出色,圓滑的過渡保證了不會硌到耳廓產生佩戴疲勞;材質方面主要面積采用了雙層零度親膚硅膠再加不銹鋼;以及韶音玩到賊6的鈦合金其實并沒有缺席,0.7mm柔性鈦絲耳掛保證了可以滿足各種耳型的舒適佩戴,以及賦予了一定的運動屬性——哦對了,這款耳機還支持IP54級防塵放水,明明表面有那么多鋼網,卻不漏水神奇不神奇?家族基因的優秀體現了屬于是,戴著長途騎行或者跑全馬那肯定沒主打骨傳導技術的專業運動系列牢靠合適,日常生活慢跑啥的則能完美勝任,比入耳式的那些合適多了,戴那些你耳朵里的汗都流不出來。
這款耳機采用觸控操作,雙擊最靠耳廓的腔體可以暫停/播放歌曲或者接電話/掛電話,優點是真的沒有任何學習過程,誰都一來就會,缺點是你想要切歌或者調整音量你就得找手機/或者用手環手表來操作了。音頻格式支持SBC以及AAC,單次使用時間7小時,連盒子在一起總續航28小時,支持充電5分鐘播放一小時的快充。以及它的雙麥克風調不僅校至黃金位置,還可以自動計算通話者人聲方位,也裝配了AI智能通話降噪算法,我這些天戴著它打了不少電話,通話效果來說除非風大否則很令人滿意,最主要耳朵不被塞著的又不用舉手機的情況下,跟人煲電話粥真的是個很愜意的體驗。
聊完功能和通話,理論上咱們就該聊音質了對吧?不過別急,我得插一段兒,這段兒還挺關鍵的,就是關于“漏音”。
在不占耳道的情況下聽歌,理論上就五種可能,一種是你直接用音箱,一種是頭戴式耳機(倒是沒塞住耳道,這特么整個耳朵加半拉腦袋都給占了好伐),一種呢是通過骨傳導原理拿軟骨傳遞聲音,第四種是耳朵兩邊掛小喇叭,第五種是腦機和腦放……在這些佩戴形式里,除了頭戴封閉耳機以及最后這種過于科幻奇幻的,其余都存在個漏音與否的問題,具體到骨傳導和小喇叭兩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這決定了使用者在心理上是否覺得自己足夠私密,以及客觀上會否打擾到別人。
而韶音OpenFit舒適圈做為品牌里的排頭兵,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我知道不可能百分百杜絕,但是我想盡量去努力,用能爭一個百分比就決不擺爛的那種態度去努力。于是他們搞出了Directpitch定向聲場技術——這是個在發布會上和網商頁面里被一筆帶過的東西,它的主旨是計算聲音為啥會漏,往哪個方向漏了,怎么讓它不漏?是堵還是疏?那么如果是疏的話我們要進行多少計算和對比測試?要磨多久?——主要搞的是這些。
最終的結果是,這副耳機的漏音程度比要低一級,你要是在安靜的圖書館里用它開中等偏上的音量聽歌,那你還是會對隔壁的人形成干擾的,它努力的結果是把漏音程度壓低了三四成,而在并不那么安靜的日常生活中,這個成效會更明顯,兩米外的人未必能察覺到你是在聽歌。
這么做,意義很大么?
不著急,聊完音質咱們再回頭說這個。
聲音方面,韶音OpenFit舒適圈的主菜是一枚18mm×11mm超大動態定制驅動單元——是的你沒看錯,這是個異形單元,絕非圓形體,外型比例更像是海上用的救生筏,雙層超順排碳纖維+輕質高分子材料+高振福高靈敏度。等于說韶音不是拍腦袋說咱們做這么個耳機吧然后趕緊找現成玩意兒做出來趕著上馬,他們是非常有耐心的立項—總體設計—搞單元—做完單元做配套的懸邊、聲學處理、開音孔位置調整這一系列的工作,甚至可能那之前已經做廢過N個方案才出來了這么個東西,花掉的周期和金錢我就不亂猜了,估計我也猜不靠譜。
音質這一塊兒,開門見山的說,真的好舒服啊——往遠了說AKG K1000實際上也是不遮蔽耳道的“小喇叭”設計,已成一代經典,除此之外索尼也嘗試過V1這種小喇叭思路的產品,當然了最成功的“不占耳朵”的耳機產品毫無疑問還是韶音自家的骨傳導系列,而這個OpenFit舒適圈的音質相對于自家骨傳導系列來說,優勢是先天的,因為你無需考慮人耳軟骨這個本就有限制的傳導體,你可以用一種更自然的方式貼在耳道附近自由發揮,所以這副耳塞的音質無疑是比任何骨傳導都更優秀一大截的,哪怕在未來,這個結論應該也難以被推翻(只能期待韶音腦機系列了,括弧笑)。
那你要是跑去跟入耳式耳塞比呢,那這個結果也一開始就注定了,大家知道入耳式之所以在十多年前大面積取代了非入耳式成為了市場主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入耳密閉性更好于是低頻流失更少,而OpenFit舒適圈作為一個不占耳道的設計,它在這塊兒也是先天被動,很努力的用Shokz OpenBass低頻增強算法+DRC動態調節音質去補這塊板子,去讓它的低頻表現力做到了不輸給很多非入耳(是的,已經做到這一步了,很厲害了)。當然,除了低頻以外在中高頻方面,這款耳機并不遜色于同價位真無線,甚至它還占不少贏面:比如你說通透度——大哥我都把耳朵給你露出來了,你咋跟我比通透?你撐死可以說你背景做得比較干凈,而我的背景是視乎我存在的環境噪音來決定。比如你要是聊聲場那我就真的支棱起來了,我這可是直接在耳朵外面的佩戴,可能來個幾千上萬元的入耳有線音質塞咱還能聊聊天兒,或者你空間音頻要是做得出色也能劃拉兩下,其它這些普通入耳真無線,你什么檔次?你跟我比聲場?
韶音OpenFit舒適圈,聲音的特征是自然細膩且不失溫情,首先這個自然度是它的佩戴方式決定的,根兒上就給了優勢,使得所傳遞的信息又明澈又不具備侵略性,且因為沒有異物感而使得整體愉悅度得以進一步加分(部分人戴骨傳導時候覺得震動會導致耳朵癢癢,這個情況因人而異,而OpenFit亦是從根兒上杜絕了這個現象)。在這個基礎上它能提供的解析力和信息量相當可觀,尤其中高頻樂器,已經可以用絲絲入扣四個字來形容了,樂器之間距離感放得很開(聲場大的好處),呼應度又保持得很好。足量的低頻+交待明確而具備合理質感的中頻+亮度和細節都很給力的高頻,再加上合理而松軟的泛音,給人的綜合聽感基本就是“你是人間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是的,就是如此明媚舒適。
這款耳機,從曲風適應度上來說,它并不適合“重型”一些的音樂,因為佩戴方式導致的低頻能量感問題,你要是想讓它給你很好的交待出貝斯的聲兒、底鼓的形體感這些,那實在是難為它了,當然很大編制很大動態也是你想多了,它適合用來聆聽流行人聲、小清新一些的民謠、輕音樂、包括一些小提琴和輕爵士。它給你帶來的體驗應該這樣定位:這是一款生活陪伴品,日常戴在耳朵上你會忘記它的存在,不耽誤你叢林漫步吃飯過馬路,接打電話很方便,想聽歌了放段兒BGM陪伴著你的日常……可能這么說來沒法顯得HiFi,甚至也因此韶音在衡量一番之后沒有采用APTX之類的格式,最高也就給到個AAC,不過呢,大多數人日常需要的,恐怕不是HiFi之類的大詞兒,舒適,比什么都重要。
這也是它叫舒適圈的用意所在吧?這個外號起得還是很明確很好的。
(結尾的時候,我得把前面留的小尾巴給兜回來,這也是一以貫之的寫法,老朋友們都該習慣了對吧?)
前面那位說你三舅在東莞有廠的同學,來來來你過來一下,你回去問問你三舅,問問他0.7mm柔性鈦絲和雙層零度親膚硅膠他需要多久搞得定,再問問在不侵權的前提下,設計一個合理的佩戴配上音質合理的單元,這些先不算成本,光測試個囫圇打個樣要多久多少錢?再問問我剛剛說的那個定向聲場技術,對對對,就那個減少漏音的技術,那個東西他需要招多少人花多久搞出來?
嘿嘿,大家明白了吧?
其實韶音一年前給我寄的那個內測品,跟如今這款OpenFit舒適圈的成品,只是看似外型差不多,細看基本沒有一處是相同的,都不用細看產品輪廓都差別巨大,已經完全是另一副產品了。
想了個概念做出個大概齊的產品并不是很難,看著別人的樣兒抄一副差不多的也不算難,然而把一副產品做完之后再磨,再推倒,最終一出手的那天就是毫無含糊的極其完善的,且讓別人想攆都攆不上,讓做過產品的人看一眼就能佩服到一邊嘆氣一邊搖頭——這,才是本事。
那么現在,看官朋友們,你們對這一副,聽感相當于有人拎著個藍牙音箱站在你門口放歌的小玩意兒,你還可以帶著這個場景全世界游蕩,還可以隨時控制它的播放暫停以及接打電話,不占耳朵足夠舒適的OpenFit舒適圈耳機,有足夠了解和興趣了么?
還有什么想問想探討的歡迎評論里交流,作為它的長期佩戴用戶,本人,知無不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