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知否知否》是一部以北宋為時代背景的古裝劇,雖然它的定位在“深宅內院”,但是有一個伏筆卻存在于朝堂:老皇帝膝下無子。為何說是“伏筆”呢?正因為儲君的空缺,使得朝堂不穩,人心惶惶,新皇帝登基于逆境之中,他首先要樹立的就是一批忠于自己的心腹,這個時候,顧廷燁出場了。

那么問題來了,劇情中的皇帝到底是哪位呢?其實是有線索的:

線索一:仁慈。是否記得這么一個情節:皇帝有回在花園散步突然口渴,但是亭子中的水壺是空的,擔心奴才們被罵,皇帝忍著渴去到附近的寢殿喝水。能夠真心為仆人著想的主人在古代并不常見,北宋真的有這樣的皇帝嗎?有,請允許我賣一個關子。

線索二:年邁。北宋共計經歷過9個君主,他們去世時的年齡分別為:宋太祖49歲、宋太宗58歲、宋真宗54歲、宋仁宗54歲、宋英宗36歲、宋神宗38歲、宋哲宗24歲、宋徽宗54歲、宋欽宗57歲。《知否知否》里的皇帝,很顯然已經老邁,那么便可以很輕松地將英宗、神宗、哲宗這三位相對短壽的排除掉。


(資料圖片)

線索三:無子。古人秉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皇帝由于擁有三宮六院,沒有子嗣的就更加少見了。系數北宋僅有兩位(包含兒子早亡):宋仁宗、宋哲宗。顯然,年齡界定只有宋仁宗符合《知否知否》的歷史原型。

原型鎖定完畢,下面筆者單獨將仁宗選繼承人這段歷史拿出來,畢竟它與劇情緊密結合:

在趙禎的前半生里,就連自己也想象不到晚年將面臨尷尬的局面,因為他本身是有兒子的,而且還是三個。但是天不遂人愿,三個孩子皆早亡,國家繼承人便只能從宗室中選擇。通過這件事足以說明,為什么古時的皇帝們寧愿埋下“八王之亂”“九子奪嫡”的威脅,也要多生兒子,因為嚴格意義上“國無儲君”所帶來的朝堂動蕩并不亞于奪嫡和黨爭。

但說到底,宋仁宗是明君,他不會主動置于危墻下,因此過繼一事早早便定下了:公元1035年,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趙光義的重孫)被接近皇宮交由皇后撫養。這也就意味著,趙宗實成了從宗室中走出來的儲君候選人。而這一年,仁宗剛剛25歲,可謂深謀遠慮。

公元1039年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豫王趙昕出生,這樣一來趙宗實又被送出皇宮,昭示著他的繼承資格被撤銷。這里不必為趙宗實覺得可惜,因為后文他還會出場。

時光荏苒,趙昕已經是個四歲的孩子了,眼見到了請老師的年紀,誰知道一場大病下來竟然一命嗚呼,趙楨由親兒子繼位的美夢徹底泡湯......趙宗實于1062年被立為皇子,第二年登基是為宋英宗,而此刻也是宋仁宗在人間最后一個年頭了。

新皇登基,一切就進入正軌了嗎?并不是:

宋英宗身體非常不好,要不然也不會死于36歲的壯年。事實上一經登基他便病了,無可奈何只能讓曹太后垂簾聽政。正所謂國無二君,慈禧太后尚且和親兒子同治皇帝鬧別扭,更何況曹太后不是宋英宗的親媽了。在宦官挑撥下,這對母子走上了斗法之路。五年以后,宋英宗病逝,宋神宗繼位。

皇室內亂,一把手頻頻變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宋的整體實力。那段時間,北宋的國外戰場推進緩慢,國內變法也處于停滯。

后記:

1,本文探討《知否知否》的皇帝是誰,實際上只是以此為引,目的在于揭示那段時光的暗流涌動。

2,宋仁宗趙楨統治下的北宋,是最有話題性的時代,從自身出發,歷史上著名的“貍貓換太子”事件就是以仁宗為主人公。當然真相里是沒有所謂的“貍貓”的,只有一個被奪走了孩子的李宸妃。而從家國角度講,仁宗在位時間乃北宋最久,足足有四十二個年頭,這期間發生了宋夏戰爭、慶歷和議,出現了范仲淹、包拯等杰出人物......而其晚年的國本之爭,過繼太子,更是值得大書特書。可能這也是為何《知否》選擇以此為時代背景吧。

本文參考資料《宋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