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櫻桃先熟,隨后杏、李、桃等也將陸續上市。
【資料圖】
入夏以來,櫻桃先熟,隨后杏、李、桃等也將陸續上市。
“櫻桃,處處有之,而洛中者最勝。”在古人看來,小小的櫻桃不僅美味,還有著大大的寓意。洛陽自古盛產櫻桃,更留下了許多與櫻桃有關的典故。
除櫻桃外,洛陽的桃、李、杏、梨、石榴等也都曾留名史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洛陽古代名果的那些故事。
惟憶張公大谷梨
“丹腮曉露香猶薄,玉齒寒冰嚼欲無。舊有佳名傳大谷,誰分靈種下仙都……”兩宋時期,理學家劉子翚(音同輝)在他的《梨》詩中,提到了著名的大谷梨。
大谷梨出自洛陽,味道甘美,自古為梨中佳品。晉代時,書圣王羲之的叔父王廙(音同義)就在《洛都賦》中說:“梨則大谷冬紫,張公秋黃。”也就是說,可與大谷梨媲美的還有張公梨。
西晉郭義恭在《廣志》中記載:“洛陽北邙張公夏梨,海內唯有一樹。”大谷舊名通谷,位于漢魏洛陽城南,與北邙相距甚遠。由此看來,張公梨與大谷梨似乎并不相同。然而,西晉潘岳在《閑居賦》中稱,自己在洛陽家中植有“張公大谷之梨”,這又是怎么回事?
對張公梨與大谷梨“合二為一”,唐人劉良為《閑居賦》作注時是這樣解釋的:“洛陽有張公,居大谷,有夏梨,海內唯此一樹。”不管怎樣,自潘岳開始,張公大谷梨的名氣就傳開了,也有人稱其為潘家大谷梨。如唐玄宗天寶年間,一次朝廷賜百官櫻桃宴,時任文部郎的王維作詩稱頌,他的好友兼內弟崔興宗卻說,櫻桃“未勝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
杜甫生長于洛陽,對張公大谷梨更不陌生。他在拜訪一位隱居的張姓友人時,題詩稱“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這里的張梨指的就是張公大谷梨,后來,人們也認為大谷梨有解酒的功能。如五代至北宋時,學者徐鉉在《贈陶使君求梨》一詩中說:“昨宵宴罷醉如泥,惟憶張公大谷梨。……今旦中山方酒渴,唯應此物最相宜。”
梨樹品種眾多,其果實大小酸甜各不相同,成熟時間也有差異。北宋時,周師厚在《洛陽花木記》中記載了27個梨樹品種,其中就包括大谷梨。不過,大谷梨并非只能在洛陽生長,明代徐渭有詩稱:“潘家大谷梨,今遍九河堤。”可見其流傳分布較廣,或者說,大谷梨曾是后世對梨的一種統稱。
含消梨與哀家梨
在《洛陽花木記》中,周師厚記載了一種袁家梨,有學者考證應為哀家梨。
哀家梨是古代名品,其培育者為漢代秣陵人哀仲。據史料記載,這種梨果大味美,入口即化,適合生吃。然而,有些人不識貨,會習慣性地將其蒸熟來吃,簡直暴殄天物。東晉時,權臣桓溫一不高興,就喜歡用哀梨蒸食來罵人,說:“你得了哀家梨,還要蒸熟來吃嗎?”
和哀家梨一樣,大谷梨也是入口即化,適合生吃。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大谷含消梨。
據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洛陽城南有開陽門,門外三里有報德寺,是孝文帝為祖母馮太后祈福所建。這座報德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周回有園,珍果出焉。有大谷含消梨,重十斤,從樹著地,盡化為水”。當時承光寺也多果樹,其中的柰味道最美,人們便將二者并稱,“報德之梨,承光之柰”皆為京師之冠。
當然,如果牙口不好,想生吃大谷梨和哀家梨也有難度。如北宋時,梅堯臣有詩稱“吳郎齒軟食不得,翻憶張公大谷梨”;南宋時,年邁齒落的陸游也在詩中說:“暮年漸解人間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陸游知道哀梨不宜蒸食,但對尋常的梨,其實古人是習慣于蒸熟吃的。如唐人于鵠有《題鄰居》一詩,其中說:“蒸梨常共灶,澆薤亦同渠。”晚唐詩僧貫休在《田家作》中說:“田家老翁無可作,晝甑蒸梨香漠漠。”元代時,畫家王冕也在《過山家》中留下了“松風吹涼日將宴,山家蒸梨作午飯”的詩句。
除了蒸梨,古人還會燒梨吃,并留下了一段佳話。
據《李鄴侯傳》記載,唐肅宗在位時,夜里常召弟弟潁王等人共座。當時謀臣李泌修道,粒米不進,肅宗便每晚親自燒兩只梨給李泌吃。潁王等人見了,開玩笑說也想吃唐肅宗燒的梨,結果被拒。最后,兄弟幾人聯句稱:“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不食千鐘粟,唯餐兩顆梨。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
且為梨花洗妝去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50歲了。他寄居成都,生活窘迫,不由得追憶起在洛陽度過的少年時光。在《百憂集行》一詩中,他寫道:“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匆匆半生走過,不知故園的梨樹和棗樹是否還在,但他當年的快樂時光,的確是一去不復返了。
到了宋代,邵雍走了一條和杜甫相反的路。他將家遷至洛陽,不愿出仕,只想享受安樂窩中的逍遙生活。杜甫念念不忘的洛陽梨,邵雍也吃出了一些心得,并在《食梨吟》中告誡世人:“愿君莫愛金花梨,愿君須愛紅消梨。金花紅消兩般味,一般顏色如煙(應為胭)脂。紅消食之甘如飴,金花食之先顰眉。似此誤人事不少,未食之前宜辯之。”
除了吃梨,洛陽人也有飲酒賞梨花的習俗,叫作為梨花洗妝。北宋人王皞在《唐余錄》中對此有記載,稱:“洛陽梨花時,人多攜酒其下,曰為梨花洗妝,或至買樹。”
梨花多在清明前后盛開。如唐人韓愈被貶嶺南時,憶起“洛陽城外清明節,百花寥落梨花發”的情景,曾邀好友劉師命一同賞花;宋人晏殊也在詞中說:“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洛陽人為梨花洗妝的習俗流傳很廣。唐代時,汝陽人侯穆在郊外遇到幾名少年,大家一起到梨樹下飲酒賦詩,為梨花洗妝。當時,侯穆的《梨花詩》開頭為:“共飲梨花下,梨花插滿頭。”眾人認為他寫得最好,紛紛擱筆。
清明時節多雨,但并不影響人們賞花的心情。如元代時,詩人王惲稱“風檐數點催妝雨,辦與梨花作好春”,并在雨中與友人小酌。在他看來,此時有了“催妝雨”,更能增添為梨花洗妝的雅興。
因為洛陽梨花太過有名,過去河北邢臺的沙河城西遍植梨樹,也稱洛陽集。有資料顯示,洛陽集的梨花盛開時香聞三十里,為沙河古八景之一。
如今,洛陽的孟津梨、大谷梨等均為名果,等明年梨花盛開,也許會有了解這段歷史的人說:“走,為梨花洗妝去。”(洛報融媒首席記者 張廣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