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張家口壩上進入了一年中寶貴的無霜期。從崇禮前往沽源,通過樺皮嶺后,便是一馬平川,一望千里。平坦的沃野、道路兩旁的楊柳,綠色如星星之火正有燎原之勢。沽源蔬菜是北京夏季蔬菜市場的主力,甘甜爽脆的高品質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眼下正是播種期,種植戶把育好的生菜苗、西藍花苗移栽到田野中。在這生機盎然的晚春,北京專家如約而至,他們走街串巷,下田指導種植戶,幫助種植戶提高產量和質量的同時,也把科技興農的種子“播種”到他們的心里。

劉偉(右二)正在苗廠接受楊俊剛(左二)等農業專家的現場指導。

5月下旬,北京農科院營資所副研究員楊俊剛與同事們一起來到沽源縣。剛經歷四五個小時的路途,楊俊剛沒有絲毫疲憊,“走,直接下鄉”。


(相關資料圖)

沽源縣現有架豆、西藍花、馬鈴薯三個“中國特產之鄉”稱號,種植蔬菜達20多個種類、20多萬畝,冷涼氣候為蔬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成為京北重要的綠色農產品和夏季蔬菜生產基地。不過,隨著種植面積擴大,當地蔬菜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種植戶老齡化且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2018年,“沽源優質蔬菜專家工作站”成立,北京市農科院、北方學院、北京裕農公司、沽源縣等多方資源匯聚,希望在沽源實現致富與保生態共贏。以往的工作場景,楊俊剛在腦海中不斷重現。

“楊老師,快看看,我這苗咋了。”沽源縣大紅石砬村村支書劉偉焦急地詢問。

專家們的第一站是小河子鄉大紅石砬村苗廠,這里能為上千畝田地提供菜苗。靠近門口的甘藍苗,外表蔫萎,這讓第一年建苗廠的劉偉非常著急。“平常開門關門太多,外面的冷空氣跑進來,把苗‘激’到了。門口裝個門簾會有效果。”楊俊剛悉心講解,“菜苗的白根越多越好,而且要盤踞在一起。苗盤要進行移盤,防止根往下扎。”

劉偉聽了連連點頭,趕忙照做。劉偉今年40多歲,20來歲就當上了蔬菜經紀人。此前農業專家過來,他常常不以為然,“我種了這么多年地,還能不懂嗎?”逐漸地,劉偉改變了固有的觀念,開始學習科學種菜,今年還開辦了苗廠。

楊俊剛說,此前大都是自家育苗,效率不高,而且無法補種,有了產業化運營的苗廠能夠提升效率。苗棚旁邊,還有用塑料布蓋著的一塊區域。這道工序叫做“煉苗”,“苗棚熱,外面冷,要逐漸讓菜苗適應室外環境”。經過幾天“鍛煉”后,菜苗就可以從苗盤中一個個栽種到地里了。

現階段,一些菜苗已經完成了栽種,地塊上被小拱棚覆蓋。無紡布小拱棚能起到防風、防寒的效果,還能抵御偶爾落下的冰雹。沽源種菜分早菜、中菜、晚菜,中間間隔15天依次種植,主要是為了蔬菜的錯峰上市。生菜的生長期較短,一般在60天左右,每年沽源最早的生菜在6月底、7月初就可以上市。

沽源農村地塊非常平整,一個地塊就能達到上百畝,甚至一千畝。楊俊剛正與當地籌劃在閃電河一帶試驗自動化種植機械,整地、栽苗、施肥全部自動化,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專家工作站針對生菜、白菜、娃娃菜、菠菜提出很多優化建議,推廣了生菜規模化生產技術,當地在水氮精準施用、生物防治、土壤有機質提升方面有了很大進展,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幾年來,專家團隊對當地的了解更加深入,地方政府和種植戶對科技興農更加重視。目前,工作站正開展區域蔬菜用水總量控制與田塊水氮優化技術服務,完成生菜、西藍花用水預測與水氮精準施用技術推薦,實現蔬菜產業發展與區域水資源保護相協同。“把灌溉施肥數據精確到每一天,既保證農民增收,又為區域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楊俊剛說。

沽源的蔬菜種植與北京頗有淵源。沽源此前主要種植莜麥、土豆等旱地作物,30年前,北京裕農公司在沽源種下了第一顆生菜,開辟了蔬菜基地,豐富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更拉開了當地蔬菜種植的序幕。如今,幫扶的關系仍在延續,在北京農業專家的幫助下,壩上蔬菜產業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如意

流程編輯:U016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