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年,足跡踏遍奉賢,由區委宣傳部主辦、區融媒體中心承辦的“選擇奉賢 選擇未來”百人融媒采訪活動終于結下碩果。市作家協會散文組作家、區攝影家協會攝影家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深入各行各業采訪來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賢人。“上海奉賢”公眾號推出專欄,講述他們選擇奉賢,扎根奉賢,與奉賢共成長的動人故事。
(資料圖片)
多年前,有個背著吉他、自行車上馱著音響器材的年輕人由上海的東北方向(上海外國語大學)向外灘騎行,那時南京路有某些地段可以允許“街頭藝人”表演,他來到這里,裝好混響設備,彈唱起來。一時,圍觀的人不少,也有人往他面前扔錢的,可能人們以為他以此謀生。其實,他是個學生,從韓國來的。
他是留學生沈佑星。記得剛到上海時他一點也聽不懂中文,他非常努力地學習,一天十幾個小時,卻還是難與人溝通。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到人群中去。他跑到馬路上照著課文的例句問:“郵局怎么走?”得到的回答各式各樣,就是沒有書中標準答案的那一句。有的說左拐右拐,有的說小拐大拐,有的說這樣走那樣走,還有說上海話的……完全暈了,他后來發現,“郵局怎么走”也不太出現在口語中,一般會問“郵局在哪里?”或者“附近哪里有郵局?”到飯店吃飯時,他發現自己不會點菜,看不懂菜譜,然后他站在那里,左右前后各個桌子看,指著人家桌上的菜點上,又叫來服務員給他寫上這些菜的菜名,他對號入座死記硬背,回去再查字典,但一查字典更是一頭霧水,比如“宮保雞丁”,皇宮、宮殿和雞有什么關系?
幾年以后,到大三時,他就可以勤工儉學兼職做翻譯了,有了實戰經驗又有收入,那段時間過得很充實。畢業以后,他繼續翻譯的工作,那時由于上學時積累的資源,雪球越滾越大,工作排滿,順風順水,但沈佑星卻感到了疲憊,他發現翻譯工作壓力大,要準確傳達別人的語義,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出錯,別人談生意,都是重要的信息,又與自己無關,整天生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會有無意義感。再說,隨著AI技術的發展,他知道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早晚會被淘汰,似乎前景堪憂。
正在彷徨之時,做烤肉店的韓國朋友來問他愿不愿意合伙開店?民以食為天,這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工作呢。于是,他開始走上小店老板的道路。
他選址在奉賢,一則,自己剛開始做這一行,是新人,如選址繁華商圈競爭太激烈,另一方面,奉賢有許多大學,烤肉店不愁客源,再加學校有寒暑假,他趁寒暑假不太忙的時候回韓國的餐飲店考察學習,必須讓自己的烤肉店始終保持正宗韓國口味。他在奉賢柘林鎮金海公路上開出了“首爾豬排烤肉店”,開了一段時間后,生意爆棚,每到飯點,烤肉店門口總是排起長長的隊伍,讓他忙得不可開交,而又滿心歡喜。
烤肉店聘用了一位來打工的女大學生,這位同學脾氣直率,在工作中經常頂撞他,女孩并沒有因為他是老板而委曲求全。雖然“不買他的賬”,但女孩工作勤奮,她為烤肉店做出的努力他也是看在眼里的。有次相對清閑時,他和她聊了起來,才知道來自云南玉溪的她到上海三年多,竟然沒有去過外灘,沒有看過東方明珠塔。因為錢和時間都不允許。又知道她對復旦的向往,而他對楊浦、外灘都太熟悉了,為了感謝她的付出,作為員工福利,請她去玩吧。她在上海上學,如果連這些地方都沒去過,也太可憐了。這就有了他和她的出游,帶她參觀了復旦校園,外灘……沒想到,原本真心對員工的感謝,成為他們展開感情的契機。
現在他們成家在奉賢,剛剛有了女兒。沈佑星感到很幸福。他說從韓國到中國,飛機在上海機場降落時,他會有“到家了”的感覺,以前是到韓國才會有這種感覺的,現在卻反過來了。他說,太太的家鄉玉溪太美了,以后老了,想到玉溪去生活,他說他可能會埋骨中國。
奉賢是他立業安家的地方,是他的福地,與他的人生已經緊緊相連。
撰稿:笑之
編輯:王鵬
? end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