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日前表示,6月初的全球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高,打破了此前的氣象紀錄。

在印度北部,酷暑持續肆虐,高溫主要覆蓋了北方邦和比哈爾邦,這里恰好是印度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根據2021年公布的數據,北方邦人口超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比哈爾邦的人口也超過了1億。

據不完全統計,在上述兩地,已經有約170人死于酷暑。高溫導致用電量持續攀升,超過了供電系統的供應能力,導致北方邦大片地區停電,沒有風扇和空調,民眾在高溫下更加煎熬。


(資料圖片)

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教授黃迎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印度雨季前,北方的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已是常態,之所以北方邦和比哈爾邦受災情況比較嚴重,主要原因還在于這兩地經濟上較為落后,基礎設施薄弱。

醫院擁擠如疫情時期

印度政府近期針對高溫地區發布了紅色高溫警告。據印度氣象局的數據顯示,印度北部地區近日最高氣溫均值已經達到攝氏度,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在印度,當氣溫高于正常水平攝氏度或突破45攝氏度,政府才會發布高溫警告。

在北方邦的巴利亞,近幾天的氣溫都接近45攝氏度,疊加停電,大量高溫不適者到醫院求醫問診,巴利亞區醫院是當地最大公立醫院,目前已經人滿為患。由于醫生人手緊缺,很多送來需要急救的病人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救助,混亂的場面不禁讓人回憶起幾年前新冠疫情高峰時期的樣子。

急救醫生阿迪亞·辛格(Aditya Singh)表示:“我們所有的員工已經在這里連續干了三天了,已經完全超負荷運作”。根據最新的數據,在巴利亞區醫院,這幾天已經有68名病人的死亡可能和高溫相關。大多數死者年齡都在60歲以上,患有基礎疾病,高溫可能加劇了其病情。

在醫院內,由于停電和缺乏空調,護理人員只能用書本為病人扇風,為他們擦汗,試圖讓他們保持涼爽。對此,巴利亞區醫院院長迪瓦卡爾·辛格(Diwakar Singh)表示:“高溫導致大量民眾死亡。”但這一言論立即遭到了政府官員的反駁,北方邦巴利亞地區最高行政官員庫馬爾(Ravindra Kumar)表示:“巴利亞確實死了一些人,但很難說他們死于高溫。其中一些人死于年老體弱,另外一些人死于其他原因。沒有確鑿證據表明熱浪導致這些人死亡。”最終,迪瓦卡爾·辛格被革職處理。

黃迎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在熱浪下印度北方缺電是普遍現象,比如他在哈里亞納邦的家中常常要付兩種電費,一種是國有電網的電費,另外一種是國有電網停電時,小區自己用發電機發電的電費,這一塊價格很高,并非中低收入人群可以輕松負擔的。

黃迎虹進一步分析道,印度由于實行聯邦制,在高溫下國家層面的整體干預不足,如果地方資源有限,就很難妥善地應對。同時,印度在高溫下雖然有預警體系,但由于很多勞動力處于非正式就業的狀態,屬于日薪者,在高溫下也需要外出工作,使得高溫造成的傷害變得難以控制。

南亞灼熱

印度的4月至6月為旱季,通常較為炎熱,隨后到來的季風,會讓全國普降大雨,起到了“降溫”的作用。過去十年間,印度旱季的天氣變得越來越炎熱。國際科研機構“世界天氣歸因聯盟”一項調查認定,氣候變化致使南亞地區今年4月以來遭遇極端高溫天氣的概率增加至少30倍。

高溫對印度的經濟也造成了重大的沖擊,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業,受高溫影響,印度水稻、果蔬等作物產量下降。同時由于印度缺乏足夠的冷鏈等基礎設施,過熱的天氣導致大量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變質。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德布納特(Ramit Debnath)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高溫給印度的農業、經濟和公共衛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負擔”,他們在今年4月發表的報告中表示,極端高溫或導致印度“戶外工作能力”下降15%。到2050年,會最終降低億人的生活質量,造成GDP(國內生產總值)下降%。

在與印度西北部接壤的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在6月11日至14日的氣溫維持在39攝氏度左右。巴基斯坦氣象局6日發布了一份氣象報告,預測今年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降雨將少于往年,氣溫將高于往年,部分地區由于氣溫升高會加速融雪,容易形成山洪。

而印度的另一鄰國孟加拉國,也一樣遭受著高溫天氣的影響,而且開始得更早。早在今年4月,無情的熱浪就讓孟加拉國被迫切斷了數百萬人的電力供應,其中,夜間電力供應短缺最為嚴重,港口和紡織業制造中心是遭受熱浪引起的電力短缺的重災區。如今兩個月后,孟加拉國的熱浪絲毫沒有得到緩解。

根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將于今夏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此次厄爾尼諾出現時間比預想提前了一到兩個月,且發展較快,預計強度可能會達到中等或以上。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厄爾尼諾正在推高全球變暖幅度,很可能帶來全球變暖新高峰。目前有多家機構預測,2023年或2024年極有可能創造全球新的最暖紀錄。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