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馬學霞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部分中小學校先行先試,探索與文化館、藝術院團等機構合作,將非遺體驗、戲曲展演等引入校園,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毋庸置疑,類似的文化傳承舉措,對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傳統文化進校園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缺乏長效機制即是其中之一。

部分中小學校出于對學生安全的保護,更多是邀請非遺傳承人、文藝工作者等走進校園開展文化傳承活動。但是因為非遺傳承人、文藝工作者等群體日常還有本職工作,去學校的活動時間通常不固定,這就導致一些校園文化傳承活動的開展次數較少,文化傳承活動的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破解傳統文化進校園系統性不足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中小學生的審美需求。充滿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找尋他們的興趣點,進而需要我們科學地選擇進校園的文化體驗展演項目。從校方而言,可以先制定一個可供選擇的項目名單,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研,看看哪些項目最受學生期待。也可以嘗試將非遺傳承人等邀請過來,進行“試課”,孩子們反響熱烈的,對課程進一步優化。同時,要主動對接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實現資源互動。

二是建立傳統文化進校園項目的常態化追蹤機制。要為非遺傳承人預留足夠的時間進行課程設計,提高教學展示的可看性。對于到校園展示的傳統文化項目,要講清楚來龍去脈,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有科學的檢驗評價機制,對于不同的傳統文化項目進入校園后對于學生的影響如何,要有一個細致的分析目錄。

三是廣泛對接社會力量。很多時候,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難以持續開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與相關社會力量沒有達成長期合作的共識。因此,要找準雙方的資源結合點,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為中小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搭建平臺,也為相關社會力量實現自身價值提供載體。這一過程中,學校方面應主動作為,將地方文藝院團、非遺保護單位、文化志愿組織等資源整合起來,以“服務孩子”為中心理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扎下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