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借生態之美發展特色民宿,引科技之力發展特色農業,以農文旅融合走出鄉村振興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星沙時報記者 周順利 張慶

正是盛夏好時節。行走在開慧鎮錫福村,綠水繞田、山色青翠,錯落有致的民房依山傍水,整潔干凈的道路通村達戶,好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錫福村坐落在青山疊翠的大明湖畔。開慧鎮供圖

恰逢周末,村口的“大明湖壹號”民宿早已客滿。“既有熟客,也有慕名而來的新面孔,節假日一房難求是常態。”一大早就忙碌開來的民宿老板林鄭冰,臉上滿是笑意。

“全村38家民宿,生意都不錯。村民還可以在家門口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如今,大伙的勁頭足著呢!”村黨總支書記林益明在一旁接過話頭,“今年上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有145萬元入賬,預計全年可突破200萬元。”

一個離縣城40余公里,地處長沙縣最北端的偏僻小村,近年來卻接連獲評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

小村逆襲,秘訣何在?7月2日,記者跟隨縣委宣傳部調研組一行,深入錫福村,探尋其發展之道。

獨樹一幟“生態村”

遠看青山疊翠,近聽流水潺潺,一入錫福村,蓬勃發展的氣息就撲面而來。

行走在這里,聽錫福村人講家里的喜事,講身邊環境的改善,講創業增收的故事,每個變化都讓人振奮。

誰曾想,15年前,錫福村卻是另一番景象。

“那時環境十分糟糕,村里還流傳著一首順口溜:山水不清秀,到處豬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發愁。”說到這里,林益明直搖頭。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外頭的人不愿來,村里的人往外流。

自己動手,先讓村子美起來,絕不把垃圾交給政府!2008年,錫福村村支兩委下定決心改變村里“臟亂差”的面貌。說干就干,制定村規民約,引導垃圾分類減量,凈化處理污水,成立保潔隊伍……一系列措施開始讓村容村貌漸漸好轉。

錫福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點。張慶 攝

2014年,錫福村加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潮,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放在首位。在治理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村民們意識到污染太重,逐漸放棄了養豬,從養殖業轉為水果種植。

僅僅生態美還不夠,得把生態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增收渠道,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錫福村的選擇是向專家借智,規劃發展方向。“當時邀請了省農科院的專家來村里實地調研了一個月,最后定下了‘爭榮譽,榮譽帶項目,項目帶資金’的發展思路。”林益明告訴調研組。

依托村里整治環境、改善生態的成果,經過積極申報,一連串的榮譽接踵而至,相繼而來的各類資金,讓錫福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錫福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點。張慶 攝

經過多地考察、反復討論,2015年,錫福村決定走農文旅融合的新路,一舉敲定了集中精力發展“民宿+度假”產業的方向。

在大多數村民還在猶豫觀望的時候,村黨支部副書記林隱君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拆了家里的一個豬舍,又花錢將另一個豬舍改造成5間民宿,建起了“湖畔人家”。

看到林隱君家屋前屋后大變樣,村民彭正祥也動了心。在實地考察了多次后,他最終與家人商議拍了板:賣掉家里三四十頭豬,把自家的二層小樓改成了民宿。

眼看這些村民“家里變樣了,錢袋子也鼓了”,眾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相繼選擇回鄉創業,原本寧靜的小山村,一下子人氣就旺了起來。

聲名遠揚“院士村”

民宿改變了錫福人的生活方式,而科技卻改變了錫福人的生產方式。

2020年,開慧鎮來了一批湖南農業大學的實訓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時,開慧鎮政府就了解到了一個信息:湖南農業大學想建一個大型科研試驗基地。

于是,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錫福村立刻投入400萬元,建起了一個標準養雞基地,下定決心要把院士領銜的科技小院留下來。

錫福村依托原大花知青點建設印遇龍院士科技小院。

經過不懈努力,2022年3月,印遇龍院士科技小院終于在錫福村的大花知青點正式掛牌成立,豬、牛、羊、雞等畜禽保種育新科研實驗基地也相繼得以建設。同時,發展輻射產業,成立酵素研發中心和生產加工場,打造了一個高標準的酵素循環農業產業園。

2022年3月,印遇龍院士科技小院落戶錫福村。開慧鎮供圖

引科技人才,強實體經濟,謀鄉村振興。由此,錫福村翻開了“院士農業”建設新典范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曾在廣東務工的村民劉巧,就是科技助農的受益人之一。2020年,他回到村里,接手了家里的養殖場。起初,因為技術力量不足,養殖場的效益不明顯。“在政府的引薦下,科技小院的專家不僅給養殖場提供了科學養殖的技術,還指導和幫助我改善了養殖環境,如今,效果非常明顯,我的信心更足了。”劉巧說。

科技小院給這個小山村帶來的變化,讓林益明欣喜不已。如今,依托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的就地轉換,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及農戶成功種植酵素水稻1000余畝、水果400余畝,養殖酵素雞3萬羽,“錫福”大米、水果、禽畜累計完成銷售額60余萬元,實現集體和農戶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錫福”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科技進村,也帶來了各類農業產業項目的入駐。如今,上市企業帶來的跑山雞、鵪鶉養殖項目也正在蓬勃發展。

印遇龍院士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張慶 攝

不僅如此,一年來,累計有8批次共90余名研究生來到這里學習實踐,科技小院孵化的青年人才,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般,從開慧錫福村飛向三湘的廣袤大地。

鄉村振興“樣板村”

美麗山水,成了錫福村村民的“聚寶盆”。依托村里的秀美風光,不少村民自籌資金,建起了鄉村民宿。

通過“黨建引領、村級主導、村民參與、共建共享”的模式,錫福村的民宿目前已發展到38家、700余張床位。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村支兩委還引導民宿差異化發展,按照休閑度假、旅居養老、研學體驗3大品類,形成了喻家洞、大明湖、新桃源三大民宿片區。

錫福村喻家洞民宿。開慧鎮供圖

“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到這里來,不僅可以摘菜、烹飪、垂釣,還能入園采摘時鮮水果,可以到大明湖畔走一走,挺愜意的。”正在該村安逸軒民宿休閑的市民王德清告訴記者。

“村企+農戶”模式,讓錫福村的民宿一步步走上正軌,收入也跟著蹭蹭往上漲。“今年僅‘五一’當天,我們村的民宿營業額就超過了15萬元。”林益明說。

除了民宿,錫福村的小水果產業名氣也是響當當。盛夏,正是桃子、李子豐收上市的季節,果園里前來采摘、游玩的客人絡繹不絕。

錫福村有名的小水果。章帝 攝

線下銷售旺,搭上電商快車的錫福村小水果,線上銷售更是火爆。近段時間,金榜桃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喻莎十分忙碌。作為村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她,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當地水果協會與電商團隊合作,將直播與短視頻營銷結合起來。

“科技成果的轉化承接力還不夠,民宿的檔次有待提升,文旅線路規劃比較散。”林益明對錫福村當前面臨的發展瓶頸毫不諱言,也期待能夠破解難題,讓村里的發展更上層樓。

培養和引進本土人才、強化科技應用、提升民宿品牌,主動融入全縣文旅線路規劃……調研中,開慧鎮負責人提出了解決方案。

深入一線,解碼振興。錫福村的經驗,就是借生態之美,發展鄉村特色民宿旅游;引科技之力,發展小水果、有機稻種植和養殖等特色農業;黨建引領、統籌兼顧,讓該村的農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寬。

記者手記

行走錫福,心生感慨。一個偏遠鄉村,15年時間,在黨建的引領下,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也為鄉村振興的星沙實踐樹立了標桿。

借生態之美,發展鄉村特色民宿旅游;引科技之力,發展小水果、有機稻種植和養殖等特色農業。錫福村的農文旅融合之路,經驗值得借鑒。引科技人才、強實體經濟、謀鄉村振興,村黨總支書記林益明口中的發展思路,正是錫福村當前的幸福“新”密碼。

調查研究,才能尋找破題之策。科技成果的轉化承接力還不夠,民宿的檔次有待提升,文旅線路規劃比較散,亟需培育扎根本土的鄉村振興人才……這是調研組一行在錫福村走訪收獲的一個個具體問題。

智慧在一線,高手在民間。提問者,就是問題的深刻思考者。如何破題,讓農文旅融合之路走得更穩、更扎實,錫福人在探索、在探路,我們有理由相信,錫福村人必定會續寫出更加美麗的答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