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復興島,面積約1.133平方公里,島上長期沒有超市、電影院、外賣站點等商業配套設施。但不久后,它就將告別沒有菜場的歷史,500余戶“島民”和約2000名企業常住員工可以就近“趕集”,在“復興小集”社區服務站里買菜了!
“復興小集”的誕生,不僅將解決困擾多年的“買菜難”問題,更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睦鄰社區建設典型實踐。從不為人知、少有人踏足,到吸引島外市民上島參與黨群驛站等睦鄰社區建設,復興島逐漸成為一個吸引都市人近悅遠來的開放型生態睦鄰社區,這其中離不開社區自治項目的賦能。
拿“復興小集”的設置來說,由于月牙形的復興島地形狹長,長3.42公里,中部最寬處僅550米,且居民區分布分散,客觀上造成選址困難,再加上島上也沒有現成的場地,建規模較大的菜場勢必遭遇成本回收困難的現實挑戰。所以,當定海路街道人大工委和島上的人大代表聯絡站推動協調這一問題時,島上居民也自發成立自治小組,在方案制定、資金籌措、綜合管理、志愿服務等方面提出建議和構想,并撰寫《買菜公約》《服務管理微規約》等制度,未來還將積極動員島上黨員干部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參與“復興小集”的日常管理與秩序維護。同時,復興島居委還通過定海社區公益基金會平臺募集啟動資金,現已籌集到8000余元善款,讓“復興小集”順利完成硬件安裝改造。
復興島史上第一家菜店即將誕生,令嘗到社區自治甜頭的“島民”們非常興奮,也讓關注基層社會治理的專家感到興奮。楊浦區社會治理顧問、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俞祖成就在楊浦區年度“十佳”睦鄰項目遴選終審會上表示,居民不僅要成為問題的提出者,更要成為問題的解決者。特別是,當前上海相當一部分區域進入城市更新、社區更新階段,社區自治也比以往更加求賢若渴,不僅需要借助社區規劃師、專業社工等外部專業力量,更要動員居民中的能人、賢人特別是中青年骨干參與其中,讓社區志愿者的隊伍更加專業化。
梳理歷年來楊浦區年度“十佳”睦鄰項目的特征變遷,專家發現了許多鮮明的變化。例如,近一兩年來,更有創新意識、法律意識和專業能力的中青年越來越成為社區自治主角,他們基于居民對美好生活需求提出的睦鄰項目及開展方式也更具時代特征。同時,即使是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睦鄰社區的積淀發展也使得現在的自治項目顯著告別了1.0版本的社區硬件改造,轉而更加關注睦鄰文化等軟實力建設,更加呼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這樣的變化其實也不僅僅出現在楊浦,在全市各處,新鮮血液的加入都賦予了睦鄰社區建設新的動能,讓社區自治項目更有張力和凝聚力。
“屋頂冬天很冷夏天很熱,可以安裝地暖和空調……”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來自一群二年級的小學生。在徐家匯街道徐虹北生活盒子三樓屋頂的改造中,一路之隔的交大附小“小小規劃師”參與其中,過程嚴謹,建議卻充滿奇思妙想,無論是“肥宅擺爛區”“加油沖鴨區”這樣的名稱,還是設計桌游區、殘健兒童共建花園等功能分區,都體現出十足的童趣。去年以來,徐家匯街道已是第二次以社校聯動的參與式社區規劃項目,帶動社區里的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社區空間營造,不僅賦予空間新的創意,更能提高中青年及少兒對社區自治的知曉和參與,提高凝聚力,培養一批骨干和小達人,將讓社區建設走得更好、更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