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韓國跟隨美國“遏制”中國,但在日韓兩國國內,卻存在不安情緒。日韓顯然已經意識到,一些足以讓自己“傷筋動骨”的后果,還在后邊。

最近,日本對尖端半導體制造設備出口的限制,已經正式生效,這次的管制名單加入了包括芯片清潔、光刻等共23種半導體制造設備,雖然沒有指名道姓限制特定國家,但是要求除了日本“友好”的國家和地區外,都需要取得個別許可。


(相關資料圖)

這項限制措施響應美國對華的科技封鎖,但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是明目張膽,發布的聲明也是句句不離中國,相比之下,日本對于限制對象的言辭則顯得十分模糊,這也代表日本雖然隨著美國遏制中國,但是依然希望可以留有余地,將一定的選擇空間和解釋權留給自己。

日本經濟產業省,擔憂中國會進行“破壞性報復”

因此,日本的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愿意完全追隨美國,也不想對中國實行強硬的行政手段推進“脫鉤斷鏈”。

日本之所以這樣做,主要出于兩方面的擔憂。一方面,日本擔心此舉會引來中國的反制,畢竟,在日本決定擴大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之初,中方就已經作出嚴正聲明,要求日本縮小管制物項范圍,并正告日本不要破壞中日半導體合作關系。隨后中國就以雷霆之勢,對美光公司啟動安全審查,反對美荷日提出新的對華管制措施。

現在中國更是從不同層級跟日方進行了交涉活動,這對日本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日本深知,中國向來就是“先禮后兵”,如果交涉不成功,中國必然會作出相應反制措施。

具體來說,讓日本最擔心的事情是,中國可能會禁止進口日本電動汽車,一旦這樣,日本電動汽車將失去最大市場,發展前景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日本擔心會影響和美國的盟友關系。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日本這個舉動不是在迎合美國嗎,為什么害怕影響和美國的關系呢?因為當下的情況是,美國要和日本穿在一根繩上。美國出臺什么限制措施,日本也得跟上。

英偉達CEO黃仁勛,直言中國市場無法被替代

但這對日本無疑是一種考驗,畢竟,美國加大對中國半導體的管制力度,是必然的,如果日本在這個過程中放寬了某一部分的出口限制,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市場機會,從而獲得比美國公司更大的競爭優勢。日本出于利益的考慮,必將同美國對限制政策進行談判,而這個談判過程,很容易會因為利益沖突,導致美日雙方無法團結一致。

和日本同樣不安的還有韓國,最近,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影響,韓國的電池企業對該法案中“外國敏感實體”提出了擔憂,這個限制標準要求,外國企業如果想要取得美國稅收減免優惠,那么所生產的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電池部件,不能跟與中國相關的實體進行交易。

而韓國電池行業非常依賴中國,就拿2022年來說,韓國對中國錳、鋰等資源的依賴程度高達80%,甚至是90%。這就意味著,韓國企業如果脫鉤中國,就要重新調整供應鏈,但韓國不可能短時間內就找到可以替代中國的原材料來源地。

而且,擁有豐富鎳、鋰資源的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并不在和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范疇內,韓國就算與其合作,也不會獲得美國的補貼。所以,韓國已經騎虎難下。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

現在“外國敏感實體”的標準還在制定中,給韓國電池企業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已經有一個韓國電池巨頭延遲了對材料工廠的建設,希望規避政策上的風險。

而韓國面臨的壓力還不止于此。美國2024年大選也給韓企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共和黨人上臺,那么《通脹削減法案》極有可能被廢除。而明年韓國很有可能已經在美國設廠,法案一旦撤銷,想要撤資不光困難,還會面臨極大損失。

總的來說,因為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科技戰”,日韓方面同時陷入了不安和尷尬局面。如果日本和韓國一意孤行追隨美國,那么一系列后果足以讓日韓傷筋動骨,代價太大。日韓該怎么做,其實已經非常明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