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10日電 題:7月通脹指數雙降,物價的兩個底部確認


(資料圖片)

作者 蘆哲 德邦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蘆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環比上漲0.2%。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0.2%。預計7月為年內唯一通脹指數雙降月份,后續CPI與PPI將漸進回升。

CPI方面,7月CPI同比由平轉降,環比由降轉升,服務價格推動核心CPI環比大幅超預期。具體來看,食品項同比下降1.7%,漲跌幅較上月下降4個百分點;非食品項同比由下降轉為持平。環比方面,食品項環比下降1%,降幅較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非食品項環比上漲0.5%,由降幅轉為增幅。在服務價格的推動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顯著回升,環比上漲0.5%,達到2020年1月以來的最高增速。

7月末豬價開啟大幅環比上行,但2022年高基數壓低同比;應季果蔬大量上市帶來價格走弱。豬肉方面,CPI豬肉項同比下降26%,降幅較上月擴大18.8個百分點,環比由下降1.3%轉為持平。豬價迎來同比基數切換,2022年下半年豬周期起步開始于7月,豬價開始快速上漲,高基數影響下7月CPI豬肉項同比降幅大幅擴大,拖累CPI同比達0.41個百分點。從供給端來看,能繁母豬存欄量在2022年上半年以來始終在4200萬頭以上的相對高位水平窄幅波動,遠端供給保持穩定;生豬屠宰量方面,2023年4月季節性高點過后屠宰量下降速度慢于2022年,或是2023年二季度以來豬價保持在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盡管7月末到8月上旬,豬肉價格在短短兩周上漲,但由于供給端仍較充足,后續豬肉價格持續上行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應季果蔬大量上市,鮮果價格和鮮菜價格環比分別下降5.1%和1.9%,鮮菜價格環比由升轉降,鮮果價格環比降幅擴大,而蛋類、食用油、牛羊肉和禽肉等市場供給充足,環比均有所下降。

7月CPI非食品項同比由上月下降0.6%轉為持平,環比由下降0.1%轉為上升0.5%。(1)能源:7月指征能源價格的CPI交通通信分項中的燃料項同比下降13.2%,降幅較上月收窄4.4個百分點,環比由上月下降1.3%轉為上升1.9%。受國際油價上行影響,國內汽油價格環比上漲帶動CPI交通通信分項中的燃料項環比上升,拉動交通通信項環比上升1.2%。(2)消費:7月指征消費品價格的CPI消費品分項同比下降1.3%,降幅擴大0.8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降幅收窄0.2個百分點。“618”促銷活動結束后大型家用器具、家庭日用雜品和個人護理用品等消費品價格有所回升,拉動CPI生活用品及服務分項中的家用器具項環比上升0.9%。衣著類消費品價格繼續下降,服裝項和鞋項分別環比下降0.3%和0.4%。通信工具價格回升,在上半年連續6個月環比下降后,7月通信工具項環比上升0.5%。醫藥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其中中藥價格加速上漲,7月環比上升1.1%;(3)服務:7月CPI服務分項同比上升1.2%,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環比上升0.8%,漲幅擴大0.7個百分點。除旅游項外其他服務項環比較為穩定,出行類服務價格上漲是CPI服務項目分項環比上升的主要驅動力。雖然受上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CPI同比有所回落,但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明顯回升,隨著居民消費需求持續恢復,后續促消費政策效果可期,預計8月起CPI同比逐步回升。

PPI方面,生產保持較快節奏推動原材料價格降幅收窄,電子產品等消費需求恢復驅動相關產成品價格上漲。7月PPI同比下降4.4%,降幅較上月收窄1.0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5.5%,降幅較上月收窄1.3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下降0.4%,降幅較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7月高爐開工率高位運行,生產節奏較快推動相關原材料需求恢復、價格降幅收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降幅分別收窄4.4、2.1個百分點至2.0%和0.1%。受國際原油、部分大宗商品等價格上行影響,國內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由降轉升,環比分別上漲4.2%、0.4%。電子產品消費需求有所恢復,預計在7月集中落地的電子產品、汽車等領域促消費政策推動下,后續電子、汽車消費需求有望釋放,推動相關行業PPI價格上行。

從后續價格形勢展望看,隨著核心通脹指標的環比上行,8月CPI同比大概率將轉正,預計7月將是2023年唯一CPI和PPI同比雙降的月份。以同比增速來看,6月、7月分別是CPI和PPI的底部。后續關注兩方面變化,一是7月底以來這輪豬肉價格上漲的持續性;二是近期出臺的系列穩增長政策對總需求的提振效果,特別是房地產“認房不認貸”等政策落地能否帶動房地產上下游相關商品消費的持續回暖。此外隨著暑期即將結束,服務消費相比商品消費的超額需求可能有所減弱,二者價格差距或將縮小。(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

【編輯:徐世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