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形而上學》的開始部分并不難懂,但是,坤鵬論在對照學習中還是發現幾個譯本并沒有哪個最完美,甚至有的譯者可能對古希臘的相關知識不夠,造成譯文出現了一些硬傷,所以對照著多個版本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卷第一章(二)


(相關資料圖)

原文:

我們認為,知識和理解屬于技術,而非經驗。

也都認為,技術家比經驗家更加睿智(因為智慧源于普遍性知識,而非具體、個別認知得來)。

這是因為前者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則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還認為,各行業的匠師應更受尊敬,他們比之一般工匠對于事物的了解更加深刻,頭腦更聰明;

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個行為的原因(而大多數工匠像某種無生命的東西,的確,他們在活動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如火在燃燒——只知順其自然地做事,進行各自的機能活動,對于自己的動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所以,我們說他們更為睿智,并非因為他們更精于具體的操作、敏于動作,而是因為他們掌握著理論,知曉本源。

一般說來,這可算是人們是否掌握理論的標志之一(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執教。

所以,與經驗相比較,技術才是真知識,技術家能教人,只憑經驗的人則不能。

解釋:

在這部分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論述了:雖然經驗家在具體實踐中往往比技術家更成功,但是,后者實際上要比前者更智慧。

原因就在于技術家知道原因,經驗家只能認識到事情是這樣的,但并不知道為什么。

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是掌握理論的標志之一,

而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教別人,因為技術才是真知識,掌握技術的人才是具有真知識的人。

這里說到工匠時,亞里士多德明顯是站在奴隸主角度的,他認為工匠所進行的是不用過大腦的、低級的、單純的習慣性勞動,正如他給奴隸的定義:“會說話的工具”。

原文:

另外,我們不以官能的任何感覺看作智慧;

當然,這些感覺給予我們個別事物的最重要認識。

但官能的感覺總不能告訴我們任何事物之所以然,例如火為什么是熱的,它只說火是熱的。

解釋:

換言之,智慧是能夠提供事物的原因,也就是智慧是關于“為什么”的知識,是知識的深化的表現。

原文:

當初,誰發明了超越世人官能的任何技術,就為世人所稱羨;

這不僅因為這些發明具有實用價值,更多的是他比別人更英明和優秀。

隨著發明的逐漸增多,有些是針對日常生活的必需,有些則可以豐富娛樂生活,

發明后者的發明家很自然地被認為比前者更聰明,因為這類知識不以實用為目的。

當所有這些發明相繼出現后,又出了既不以生活必需為目的,也不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一類科學,

這類科學最早出現于人們有閑暇之處。

這就是為什么數學最先興起于埃及,因為那兒的僧侶階級有特許的閑暇。

解釋:

這就是“哲學始于閑暇”的出處。

亞里士多德在這里揭示了人類科學技術出現的次序:

第一,是滿足人類生存的,即直接涉及生活必需的技藝的被發明出來;

第二,是為了娛樂、以人世快樂為目的的技藝。

它的發明者往往被認為比前一類發明者更聰明,因為他們的知識分支并不指向實用。

第三,當前面兩種發明相繼建立后,既不是為了生活必需也不是為了提供愉悅的科學就被發明了。

這類發明是在那些人們最先有了閑暇的地方。

比如:數學之所以首先在埃及被發明出來,就是因為那里的僧侶階級享有閑暇,他們擺脫了為生活而勞動的負擔,有時間從事科學研究。

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論證可謂精辟,因為它揭示的是一個普遍真理,即:

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如此,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大體滿足,有了閑暇,一些像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才有可能被發現出來。

而哲學這種關于世界終極問題的探索,同樣也是因為人們有了閑暇,才會去奮力追求。

為什么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

因為,古希臘是奴隸主民主制度,公民可以擁有奴隸,奴隸進行勞作,這樣公民很自由,他們不必為了生計而操勞,從而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有人享受,有人探索自然,還有人討論和思考最抽象和不實用的主題。

也就是說,一些有閑暇的人經常湊到一起閑聊,西方哲學就這樣開始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哲學起初源于閑聊,它最早是一種公共活動,不是一種孤獨的追求。

另外,在這段論述中,亞里士多德還指出了一個人類特性,那就是對習以為常的東西的輕視,即對生活必需的發明的輕視,認為這類發明者不如娛樂方面的發明者敏慧。

換言之,越是與生存相關的發明,越是容易被人們輕視,或者說,越是關于靈魂的發明,越被人們所重視。

原文:

我們在“倫理學”中已經講述過技術、知識與各種官能感受的不同之處;

而這里討論的關鍵點在于人們用來闡釋事物的原因與原理的所謂智慧;

所以,綜上所述,有經驗的人比只具備感官知覺的人更有智慧。

同理,技術家較之經驗家,匠師較之工匠更有智慧;

而理論的知識相較于生產的知識是更高級的智慧。

這樣一來就很清楚了,智慧即是關于事物之根源及原理的知識。

解釋:

這里所說的《倫理學》的內容,指的是《尼各馬科倫理學》第六卷第三章到第七章。

至此,亞里士多德論證了,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識就是智慧。

哲學是愛智慧,它是對世界終極問題的探索,也就是對第一原因或原理的知識的追求。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技術泛指一切基于一定科學認識的技藝,他將掌握技術的人分為:工匠、匠人(技術家)、匠師等不同等級,劃分的根據就是掌握的有關科學知識的多少和高下。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標簽: